育路成人高考網
首頁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高升本 > 成考高升本歷史 > 成考高升本歷史輔導

07年成考高升本中國古代史重要知識歸類

2008-01-17 10:07:06 來源:

  中國古代史重要知識歸類

  第一方面:各朝代的建立

  一 王朝更替

  二 統一的十個歷史朝代:

  秦、西漢、新、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

  三 隋朝以前統一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政權

  朝代 時期 民族 人物 備注

  前秦 四世紀下半期 氏族 苻堅

  北魏 439年 鮮卑族 拓拔圭

  北周 鮮卑族

  四 封建社會的三個大分裂時期:

  春秋戰國 三國、兩晉、南北朝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

  五 分裂與統一的辨證關系:

  1、統一是長期的,分裂是短暫的;統一是趨勢,是主流。

  2、分裂之中孕育著統一因素。

  3、分裂與統一是螺旋式的上升,不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4、分裂、統一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要從經濟方面體現出來。

  六 各朝代建立的特點:

  1、外戚建立:新、隋

  2、皇族所建:東漢、東晉、南宋

  3、農民領袖建立:西漢、明

  4、少數民族建立:前秦、北魏、遼、西夏、金、元、清

  5、權臣和大將所建:曹魏、西晉、南北朝、五代更替、唐、北宋

  七 歷代王朝滅亡情況:

  1、被外戚所滅:西漢、北周

  2、被農民起義所滅:秦、新、隋、元、明

  被農民起義瓦解:東漢、唐

  3、被少數民族所滅:西周、西晉、北宋、南宋、遼、夏、金

  4、被權臣或大將所滅:東漢、曹魏、東晉、宋、齊、梁、北魏、唐、后周

  5、被并列政權所滅:蜀、吳、東魏、西魏、北齊、陳

  八 都城概況:

  1、戰國七雄的都城。2、杭州:南宋。3、咸陽:戰國秦國、秦朝。4、開封:戰國魏、后梁、后周、北宋。5、北京:戰國燕、金、元、明、清。6、洛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7、西安:西周、西漢、新、前秦、隋、唐。8、南京:東吳、東晉、宋、齊、梁、陳

  九 七次著名遷都

  ①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康把都城從奄(山東曲阜東)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

  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西安)遷到洛邑(河南洛陽)。

  ③ 公元317年,東晉司馬睿把都城從洛陽遷到建康(南京)。

  ④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從平城(大同)遷都洛陽。

  公元1127年,南宋趙構把都城從東京(開封)遷到臨安(杭州)。

  ⑤ 公元1421年,明政府把都城從應天(南京)遷到北京。

  ⑥ 后金奪取了遼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以后,把都城從赫圖阿拉(遼寧新賓)遷到沈陽。

  ⑦ 公元1644年,清政府從沈陽遷都到北京。

  十 五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名稱 建立時間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遼 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機 上京(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西夏 1038年 黨項族 元昊 興慶(寧夏銀川)

  金 1115年 女真族 完顏阿骨打 會寧(黑龍江阿城縣南)后遷中都(北京)

  元 1271年 蒙古族 忽必烈 大都(北京)

  清 1636年 滿族 皇太極 沈陽(1644年遷都北京)

  第二方面 政治

  一 政治制度

  1、禪讓制:父系后期 “天下為公” 民主推選

  2、世襲制:夏啟 “天下為家” 子繼父位或兄終弟及——1912年清帝退位

  3、分封制(奴隸社會): 西周開始

  目的:為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

  內容:三種人: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三件事:服從命令、貢獻財物、派兵作戰

  意義:鞏固統治;疆域廣大。

  4、中央集權制(封建社會)

  (1)各時期的特點

  戰國: (理論) 法家韓非子的思想

  秦朝:確立

  ① 規定皇帝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掌握政、經、軍大權。

  ② 中央: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③ 地方:郡縣制度,郡有郡守,縣有縣令。

  西漢:鞏固

  “罷黜百家, A:”大一統‘即’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獨尊儒術 B:為戰勝分裂割據提供思想理論基礎

  C:是新儒學(儒法并用)

  隋、唐: 完善

  ① 三省六部制: 吏

  中書 戶

  皇帝 尚書 禮

  門下 兵

  刑

  工

  ② 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

  宋、元:加強

  A:稍奪其權 政、財、兵三權收歸中央

  宋 B:制其錢谷 削弱地方、邊疆

  C:收其精兵 導致膨脹,財政困難

  A:行省制度 中央:中書省

  元 B: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C:對西藏、臺灣的正式管轄

  明、清:強化

  A: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后設內閣;廠衛制度

  明 B:地方:廢行中書省,設三司

  C:思想:八股取士

  A:中央:內閣、六部、軍機處、理藩院

  清 B:地方:25個省級行政和內蒙古盟旗

  C:思想:大興文字獄

  (2) 行政機構的演變和趨勢

  ① 中央: 秦三公——漢三公——隋唐三省六部——元中書省——明六部、內閣--清內閣、六部、軍機處

  ② 地方: 秦郡縣——西漢分封、郡縣——隋唐管地方少,造成節度使權大——宋削奪割據勢力——元行省——明廢行省設三司——清25個省級行政區域

  ③ 趨勢: 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管轄。

  (3) 觀點:如何看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 產生的歷史根源

  ⑴ 文化傳統 ⑵ 經濟基礎決定 ⑶ 生產力發展 ⑷ 地主階級需要

  ⑸ 有利鞏固統一

  ② 特點:⑴ 皇權至高無上 ⑵ 終身世襲 ⑶ 官吏皇帝任免 ⑷ 皇帝決策有獨斷性、隨意性 ⑸ 皇權借助神權 ⑹ 文化專制 ⑺ 中央和地方,君權和相權矛盾伴隨始終 ⑻ 明清走向反動

  ③ 影響

  積極方面:⑴ 維護統一,社會安定 ⑵ 有利經濟發展 ⑶ 有利民族交往 ⑷ 保證中外交流 ⑸ 促進科技文化進步

  消極方面:⑴ 剝削殘酷 ⑵ 爭奪皇權 ⑶ 政治腐敗 ⑷ 思想鉗制

  清中后期君主專制受到沖擊;從黃宗羲——資維新派——資革命派

  二 其他制度

  1 九品中正制:曹魏設中正官,評定州郡人才,按高低分為九品,做為政府選用官吏的依據。后按門第高低選拔人才。

  2 節度使:[1]、唐睿宗時開始建立[2]、唐玄宗前期總攬軍、政、財大權[3]、唐玄宗后期出現安史之亂[4]、安史之亂期間和平叛之后形成藩鎮割據[5]、五代十國時節度使權大,藩鎮割據繼續[6]、周世宗改革為接束割據奠定基礎[7]、北宋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8]、宋太祖、宋太宗用10年時間結束割據

  3 科舉制:[1]、隋朝出現,取代魏晉南北朝的士族制度,有利選拔人才。[2]、唐初完備——進士科。[3]、明朝更加體現專政 [4]、清朝沿用明制,頑固派堅持科舉,反對西學。 [5] 19世紀60年代后,西學高漲,新式學堂出現,要求廢除。、 [6]、戊戌變法廢八股取士,改革科舉制。 [7]、1905年廢科舉制。

  三 治亂

  1、治——太平 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亂——亂世 如: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政變

  四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

  [1] 戰國:秦國商鞅變法(內容、作用)

  [2] 新:王莽改制(背景、內容、結果)

  [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內容、作用)

  [4] 北宋:王安石變法(時間、背景、內容、作用、失敗原因)

  2 從原因、性質可劃分為三類

  [1] 促進一種舊社會制度向一種新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改革:商鞅變法

  [2] 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

  3 從內容看(包括政、經、軍、文化、生活等)

  [1] 緩和矛盾,減輕負擔有:王莽改制

  [2] 興修水利的:王安石變法

  [3] 幣制改革:王莽改制

  [4] 征收賦稅:王安石變法。

  [5] 漢化、漢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 古代統治階級重用人才的事例

  1 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

  2 東漢末,曹操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

  3 東漢末,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問計并重用他

  4 唐初,唐太宗贊賞、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

  5 唐前期,武則天重視人才,任用賢臣

  6 唐玄宗重視官員的選用與考核,任姚崇、宋憬為相

  7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

  六 中國古代的文化專制

  1 秦朝“焚書坑儒”

  2 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 明朝八股取士

  4 清朝文字獄等。

  七 重要戰爭戰役

  序號 戰役名稱 時間 地點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

  [1] 牧野之戰

  [3] 楚漢戰爭

  [4] 官渡之戰

  [5] 赤壁之戰

  [6] 淝水之戰

  [7] 澶州戰役

  [8] 郾城之戰

  [9] 臺州戰役

  [10] 雅克薩之戰

  [11] 烏蘭布通戰役

  [12] 昭莫多戰役

  1 從地點上看:

  [1] 發生在河南:牧野、官渡、澶州、郾城之戰

  [2] 發生在安徽:垓下、淝水

  [3] 發生在其他地點:湖北——赤壁; 浙江——臺州 :前蘇聯——雅克薩;蒙古和內蒙古——烏蘭布通、昭莫多

  2 從結果上看:

  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官渡、赤壁、淝水

  3 從性質上看:

  [1] 朝代更替:商湯滅桀、武王伐紂

  [2] 統一戰爭:秦滅六國、楚漢相爭、三國歸晉、隋、元統一

  [3] 并立政權為領土、爭霸,試圖統一的戰爭:牧野、吳越、官渡、赤壁、淝水。

  [4] 民族間:淝水、澶州、靖康之變、郾城之戰、烏蘭布通、昭莫多。

  [5] 反侵略:臺州、雅克薩、鄭成功收復臺灣。

  [6] 農民戰爭:巨鹿之戰。秦末、唐末、明末的農民起義。

  4 農民戰爭建立政權的:秦末——張楚;唐末——大齊;明末——大順、大西

  5 農民起義的特點: 秦末——突發;唐末——流動作戰

  第三方面 經濟史

  一 土地制度

  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

  [1] 屯田制:始于西漢,曹魏盛行;明太祖沿用

  [2] 均田制:始于北魏,隋唐沿用,唐中破壞

  二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 中國古代賦稅的主要內容

  [1] 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丁稅)

  [2] 以戶名為依據的財產稅(調)

  [3] 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田租)

  [4] 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和雜稅

  2、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內容

  時期 名稱 內容 影響

  秦 收獲物的2/3 沉重

  十五稅一 收獲物的1/15

  漢 三十稅一 收獲物的1/30 減輕田租

  北魏 租調制 租——粟;調——帛或布;徭役、兵

  隋唐 租庸調制 租——田租,調——人頭稅;納絹、布代役 保證勞動時間

  唐中 兩稅法 按土地、財產,一年份夏秋兩季征稅 改變人丁為主征稅標

  限制官僚、地主特權

  北宋 募役法 納錢代役

  方田均稅 按畝征稅

  明 一條鞭法 把田稅、丁稅、雜稅合一,按田畝交銀兩,改用銀兩收稅

  清 攤丁入畝 把丁稅平攤入田賦中,統一征收地丁銀,取消人丁稅

  3 古代賦稅制度的沿革規律

  [1] 由人丁——田畝 兩稅法

  [2] 由實物——貨幣 一條鞭法

  [3] 由不定時——基本定時 兩稅法

  [4] 由服役——代役 庸

  [5] 由繁多——減少 一條鞭法

  [6] 隨商品經濟發展 重稅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主要反映:一是人頭稅越來越少,以至最后被取消;這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越來越松弛。二是逐漸從征收實物向征收銀兩過度,說明商品經濟的發展。

  三 古代經濟政策和經濟思想

  1 戰國秦漢:“重農抑商” “農本商末”

  2 漢、唐、明、清,調整統治政策

  3 明末清初:“工商皆本”

  四 古代經濟各門類發展概況

  農業

  1 生產力的發展

  [1] 工具的進步

  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半坡氏族開始

  鐵器時代:春秋后期開始

  [2] 工具改進

  曲轅犁:唐耕作工具

  [3] 耕作方法的改進

  牛耕:南朝在江南普及:唐 曲轅犁

  2 興修水利

  [1] 戰國:都江堰。[2] 南朝:興修水利[3] 隋:大運河。[4] 北宋:王安石變法。

  3 農作物

  [1] 粟:半坡氏族。

  [2] 水稻:A:河姆渡培植。B:南朝:栽培技術提高。

  手工業

  1青銅器:商發達(最大、最精致)。

  2陶瓷:半坡:彩陶

  3 紡織業: 絲麻:半坡氏族:用麻線織布

  4 造船業:南宋:技術進步,裝有羅盤針,抗風力強

  5 造紙: [1] 西漢:勞動人民發明造紙術,用絲絮、麻、纖維造紙 [2] 東漢:宦官改進造紙術

  商業

  1 貿易:漢:絲綢之路。明:鄭和下西洋

  2 古代貨幣的演變; [1] 戰國: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鑄幣 [2] 秦:圓形方孔錢為統一貨幣 [3] 西漢:五銖錢。 [4] 新:大錢 [5] 北宋:銅、鐵和金銀;交子 .[6] 明后:白銀成為流通貨幣

  第五方面 民族關系

  一 中國古代各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戰國 匈奴興起,侵擾,修長城

  秦朝 設郡縣;修長城

  西漢 西南 , 張騫出使西域

  東漢 班超經營西域

  唐 和親有文成公主

  宋元 邊疆戰爭主要有澶淵之盟和岳飛抗金。

  清 康熙平定準葛爾叛亂,乾隆平定回部叛亂。

  二 歷代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最早管轄)

  1 西北

  {西漢}:西域都護 東漢:恢復和西域各國交往

  2 東北

  遼、金:有效管轄

  元: 遼陽行省 清: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轄區

  3 西藏

  唐: 關系密切 {元}:宣政院正式管轄

  清:賜封,冊封,設置

  4 臺灣

  三國、隋:有關系往來 {元}:澎湖巡檢司

  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

  第六方面 對外關系

  一 中國古代與世界各國的交流

  1 兩漢張騫通西域后,絲綢、冶鑄、水利傳到中亞、羅馬和歐洲。

  2 明: 鄭和下西洋,帶去絲綢和瓷器,從西洋購得珠寶、香料、藥材等。

  二 中國古代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1 中國文化外傳

  [1] 科學技術

  A 唐時造紙傳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非洲、歐洲。

  B 宋朝,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西傳埃及、歐洲。

  C 宋朝,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D 元,火藥和火藥武器傳歐洲。

  E 明清《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譯成外文。

  [2] 文化、藝術、體育: A 屈原詩歌譯成多種文字,唐詩。 B 馬球、足球、圍棋,唐傳日本。

  [3] 文字:唐時,日本參照漢字草書、楷書偏旁,創造日本文字。

  2 外國文化傳入中國

  [1] 農作物: A 宋時,占城稻。 B 明,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

  [2] 生產技術:A 唐時,從印度傳入熬糖法。 B 歐洲水利。

  [3]宗教: A 西漢末,佛教傳入;唐玄奘取經。 B 唐,伊斯蘭教傳入,建清真寺

  三 古代促進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1、 張騫:通西域后,開通了“絲綢之路”,開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從此中國文明源源不斷的傳到西方。

  2、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到達亞洲西部波斯灣。

  3、 安敦:166年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這是中歐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4、 鑒真:唐朝高僧,六次懂渡日本,終于到達,在日本居留十年,傳播唐文化。

  5、 阿倍仲麻呂:日本人,唐太宗時來中國學習,取漢名晁衡。他漢文詩寫的好。

  6、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時去天竺研究佛經,促進中印文化交流。

  7、 馬可?波羅:意大利人,元始祖時中國,著有游記。

  8、 鄭和:1405 –1433年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9、 利瑪竇:歐洲傳教士,明朝時來中國,帶來歐洲科技著作。

  第七方面 文化史

  一 科技史

  1 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1] 造紙術

  ① 西漢先后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② 東漢宦官蔡倫于105年改進造紙術,制成植物纖維紙。

  ③ 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并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 印刷術

  ①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的,《金鋼經》卷子。

  ② 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③ 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④ 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后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⑤ 活字印刷術發明后,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 指南針

  ① 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② 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后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制成指南針用于航海。

  ③ 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并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 火藥

  ① 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② 北宋時火藥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制造火藥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③ 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④ 金的火器制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了局部勝利。

  ⑤ 我國發明的火藥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后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2 天文歷法成就

  [1] 東漢:張衡創制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年。

  [2] 唐: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了地球子午線長度。

  [3] 北宋:沈括創制了“十二氣歷”,比歐洲早800多年,其著作《夢溪筆談》。

  [4] 元:郭守敬《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主持天文測量。

  3 數學

  圓周率:南朝祖沖之精確至3.1415926至3.1415927間,比歐洲早1100多年。《綴術》。

  4 醫藥學

  [1] 戰國: A:采取了分科治病。 B:扁鵲采用四診法斷病。

  [2] 東漢 A: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基礎,“醫圣”。

  B:華佗制成“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

  [3] 唐:孫思邈著《千金方》。藥王。

  [4]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藥物學著作。

  5 農業、手工業論著: [1]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 [2] 《農政全書》明朝,徐光啟。 [3] 《夢溪筆談》北宋,沈括。 [4] 《天工開物》明末清初,宋應星。

  6 建筑學: [1] 戰國:魯國公輸班。 [2] 隋:工匠李春趙州橋。 [3] 唐都長安。 [4] 明朝營建北京城。 [5] 秦長城、明長城。

  7 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 秦漢:A:西漢造紙術。B:東漢張衡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C:東漢華佗“麻沸散。

  [2] 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至小數點后七位,比歐洲早1100多年。

  [3] 隋唐:A:隋趙州橋是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橋。 B:唐僧一行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

  C:唐《;金剛經》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 宋元:A: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比歐洲早400年。 B:發明指南針。 C:發明火藥和火藥武器。 D:沈括“十二氣歷”比英早800年。 E:郭守敬《授時歷》比現行早300年。

  二 文學

  1 戰國:屈原“楚辭”《離騷》。

  2 唐: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3 宋朝:詞:北宋蘇軾;兩宋之交:李清照;南宋,辛棄疾。

  4 元朝:元曲,關漢卿《竇娥冤》。

  5 明清:優秀小說: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明:吳承恩《西游記》;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吳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齡《聊齋志異》。

  三 史學:

   [1] 孔子《春秋》最早編年史。 [2] 西漢:司馬遷《史記》第一部記傳體通史。 [3] 東漢:班固《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4]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四 思想

  1 春秋: [1] 老子:“小國寡民”消極,辨證。 [2] 孔子:強調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

  [3] 孫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集中兵力。

  2 戰國: [1] 墨子:兼愛、非攻、節約、舉賢。 [2] 孟子:“仁政”,“民為貴,君為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3] 荀子:唯物,人定勝天。 [4] 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無用。 [5] 韓非子:改革,中央集權,“法治”嚴刑。 [6] 孫臏:慎重,要準備,集中兵力,以少勝多。

  3 西漢:董仲舒“大一統”。

  4 南朝:唯物,范縝《神滅論》。

  5 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黃宗羲: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工商皆本。

  五 宗教

  1 佛教: [1] 西漢末經中亞、西域傳入我國中原。 [2] 東漢明帝時逐漸傳播。 [3] 三國兩晉南北朝:空前盛行。 [4] 隋唐廣泛傳播于民間。

  2 道教: [1] 起源于戰國道家思想。 [2] 東漢在民間興起。 [3] 唐朝:以老子李耳后代自居,道教盛

  六 藝術

  1 繪畫:]北宋:隨城市工商業發展,風俗畫多,,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2 雕刻、雕塑

  [1] 秦:秦始皇陵兵馬俑。

  [2] 三國兩晉南北朝: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3] 隋唐:甘肅敦煌莫高窟。

  3 文字

  [1] 半坡氏族:陶缽口沿符號,可能是我國文字起源。

  [2] 商朝: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 秦:小篆標準字體,后簡化為隸書。

  [4] 三國:曹魏鐘徭把隸書轉為楷書。

  [[5]東晉:王羲之楷書、行書、草書。

  4 書法

  [1] 東漢末:書法成為藝術。

  [2] 三國:鐘徭把隸書轉為楷書。

  [3] 東晉:王羲之楷書、行書、草書,代表作《蘭亭序》。

分享到:

育路成人高考網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咨詢熱線
010-51297401

咨詢熱線
188-1088-6235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人成综合小说社区在线 | 亚洲日韩国产第一区 | 亚洲日本文字天天更新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色另欧美 | 亚洲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