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成人高考網
首頁 > 成人高考 > 成人高考專升本 > 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 > 成考專升本政治輔導

200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論述題一

2008-09-17 11:19:57 來源:育路計算機考試頻道

 一、論述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內容及其意義?

  答:(1)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為本原,何者為派生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哲學基本派別。第二方面是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兩個哲學重要派別。上述兩個方面同為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問題,是更為根本的內容,規定著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以及所有其他哲學問題的解決原則和方向。

  (2)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成為哲學基本問題是因為:其一,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須首先明確回答的問題。其二,一種哲學如何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規定著它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和立場,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其三,如何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也是哲學史上各派哲學斗爭的焦點。其四,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的基本問題。

  (3)正確認識哲學基本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其一,理論上,它是我們正確識別哲學基本派別,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的思想武器。其二,實踐中,它指導我們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矛盾,從而正確地認識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其三,現實中,它是我黨"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思想路線的重要理論基礎,是黨正確領導我國革命與建設事業的思想保證。

  二、試述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及其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思想路線的關系?

  答:(1)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即強調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的物質統一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它有相互關聯、依次遞進的三層含義:第一,世界的統一性。所謂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即構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現象之間有無一致性、共性,或說世界有無一個共同的本原。凡承認世界有統一性,即承認世界有一個共同本原的哲學屬于一元論。絕大多數哲學,包括所有的唯物主義和哲學上比較徹底的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凡否認世界有統一性,即否認世界有一個共同本原,而將精神與物質并列為世界本原的哲學屬于二元論。只有少數不徹底的唯心主義哲學屬于二元論。辯證唯物主義承認世界的統一性,堅持一元論,反對二元論。第二,世界統一性的物質性。所有的一元論都承認世界的統一性,但其中唯心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統一的基礎是某種精神或說將精神作為世界本原,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或說將物質作為世界本原。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即在于世界的物質性,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反對唯心主義一元論。第三,世界多樣性的物質統一性。所有的唯物主義一元論都承認世界統一于物質,但舊唯物主義往往將物質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從而使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變為單一性。辯證唯物主義正確解決了哲學物質觀與具體科學物質結構理論、具體物質實物之間的關系,實現了唯物論與辨證法的高度統一,認為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即在于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區別于舊唯物主義一元論。

  (2)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已經被科學和哲學的發展所證明:第一,天體科學的發展證明,各種天體與人類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質基礎。第二,生命科學的發展證明,生命現象與非生命現象一樣都是物質現象。第三,社會科學的發展證明,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與自然界統一的基礎也是物質。第四,哲學發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學的物質概念和以個別證明一般的辯證邏輯,使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得以被徹底的證明。

  (3)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大廈的基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我們從事一切實際工作的立足點,是我黨一貫堅持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既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歸根到底都統一于物質,物質世界是人們認識和改造的唯一現實世界,那么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條件下,也無論身居何位、從事何種工作、遇到何種情況,都必須毫無例外地、堅定不移地從客觀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出發,嚴格按照運動變化著的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遵循世界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改造世界,而不能有任何的主觀附加和主觀隨意性。總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既是我們從長期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得出的根本經驗,也是我們從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根本結論。

  質量萬變規律(試述質量互變規律的內容及其意義)

  1.質、量、度的概念

  2.質變與量變及其關系

  三、試述質量互變規律的內容及其意義?

  答:(1)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表現為質變和量變兩種形式或狀態。量變是事物量的變化,是事物在原有質的基礎上,在事物原有度的范圍內,發生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發展中的連續性和漸進性,表現為事物的統一、相持、平衡、靜止等等。質變是事物性質的變化,是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對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發展中的連續性和漸進性的中斷,表現為統一物的分解以及相持、平衡和靜止等的破壞。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

  (2)事物的量變與質變是相互聯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所謂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是指,事物的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沒有一定的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量變的這種準備既包括對質變發生所必須的數量基礎的準備,也包括對質變發生的方向和性質的準備。所謂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是指,單純的量變不會無限地持續下去,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質變。第二,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同時又引起新的量變。質變是事物從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當舊事物的度已成為量變繼續下去的桎梏時,質變就會發生并突破舊事物的度,從而使量變的成果得以充分體現出來并保持下去。同時質變使舊事物轉變為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度的范圍內,量變又有了新的展開空間,新的形式、廣度和深度。簡言之,事物的量變超出了事物的度,就會導致質變,出現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基礎上又出現新的量變,如此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質量互變規律。

  (3)質量互變規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在理論上,我們堅持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既要反對只講量變,否定質變作用與意義的庸俗進化論和右傾機會主義,又要反對只講質變,否定量變作用與意義的激變論和左傾冒險主義。在現實中,我們要深刻理解將我國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方面,要懂得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國實現現代化,決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須腳踏實地、扎實苦干,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方面進行長期的積累。另一方面,當現代化建設經過足夠的積累,面臨質的飛躍時,又要敢于抓住機遇,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邁向新階段,躍上新臺階。只有這兩方面辯證結合,有機統一,才能早日將我國建設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辨證否定觀及其意義

  1.肯定、否定的概念

  2.辨證否定觀的兩條含義

  四、試述辨證否定觀及其意義?

  答:(1)辯證否定觀即唯物辯證法關于否定的基本觀點,它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中肯定與否定辯證關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否定觀。主要內容是:第一,辯證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辯證的否定不是來自外力的否定,而是事物內部肯定與否定矛盾推動下實現的合乎規律的自我否定,并通過這種自我否定實現事物的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第二,辯證否定是揚棄。一方面,辯證否定是事物的發展的環節。由于辯證的否定實現了矛盾的轉化,實現了舊質向新質的飛躍,所以它既標志著舊事物的滅亡,又標志著新事物的產生,是新舊事物相區別的界限,體現了發展中的非連續性。另一方面,辯證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一事物被否定不是舊事物變成了空無,也不是新事物憑空出現,而是舊事物通過否定轉化為新事物,是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的母腹之中,成長于舊事物的基礎之上,是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以改造過的形式存在于新事物之中。因此,辯證的否定既。能說明舊事物到哪里去,也能說明新事物從哪里來,是新舊事物相聯系的環節,體現了事物發展中的連續性。總之,辯證否定既是發展的環節,又是聯系的環節,作為二者的統一,辯證的否定就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

  (2)辯證否定觀是唯一科學的否定觀,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要求我們對任何事物,包括對本民族的和外來的文化,對我們自己的歷史與現實等等,都要采取分析的態度,既不能只講肯定,也不能只講否定,反對任何不加分析地絕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復古主義"、"全盤西化"之類的形而上學片面性和絕對性。

  試述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及其意義

  1.普遍性及特殊性的概念及表現

  2.三條關系

  五、試述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及其意義?

  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與共同具有的性質,有兩個基本含義: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質,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之中和每一事物發展過程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類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質,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別性和個性,有三種具體表現: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決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即共性與個性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第一,它們是相互區別、相對絕對的關系。個性與共性不同,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第二,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個性與共性相互包含,互為對方存在的條件,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個性總是一定共性的個性,沒有無共性的個性。第三,它們是相互過渡、相互轉化的關系。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個性可以轉化為共性,共性也可以轉化為個性。,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在唯物辯證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論地位,在認識和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第一,就人類認識過程而言,從對個別、特殊事物的認識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認識,再用一般、共性的認識指導對其他個別、特殊事物的認識,這正是人類獲得正確認識的正常秩序,不如此,人類認識就不能得到豐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而言,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原理早毛主席同志確立的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基本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理論的哲學基礎,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指南。

  試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原理

  2.唯一性(2條)

  3.辯證性(2條)

  六、簡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答:(1)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指,只有實踐才能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即是否為真理的標準,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標準。

  (2)實踐之所以能夠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所謂檢驗真理,實質上就是判定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真理的這一本性要求能夠作為真理檢驗標準的必須是能夠將主觀與客觀相聯系、相溝通、相比較的環節,因此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都不能滿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唯有社會實踐才能滿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連結主觀與客觀的橋梁。實踐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一方面同人,的主觀認識相聯系,是一定認識指導下的活動,另一方面又同客觀對象相聯系,是改造客觀對象的過程;一方面通過實踐人們認識了客觀對象,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人的認識又轉化為客觀現實。簡單地說,認識指導實踐,如果實踐成功,得到了預想的結果,說明指導實踐的認識是正確的,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3)實踐標準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或確定性是指實踐標準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并且實踐最終一定能鑒別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承認這點就是承認真理標準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可知論,否則就是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或不確定性是指實踐標準的過程性、局限性,即實踐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有些認識由于實踐本身的局限性當前還無法檢驗,還要有待于實踐的發展才能檢驗,有些認識雖然當前實踐能夠檢驗或實踐已經進行了。檢驗,這種檢驗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隨著認識與實踐的發展,實踐檢驗也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承認這點就是承認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否則就會導致形而上學和思想僵化。

  (4)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訴我們,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在實踐中發現真理,又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必須反對任何形式的現代迷信和思想僵化。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簡述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試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意義)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結構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3條)

  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5條) 七、論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及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意義?

  答:(1)馬克思主義首先肯定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但同時也承認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第一,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自己的歷史繼承性。第四,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對于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第一,既然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們就必須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堅決抵制各種腐朽落后思想對社會發展的消極阻礙作用,做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第二,既然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們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創造高于經濟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會意識的發展有自己的歷史繼承性,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那么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產的特殊規律,重視精神生產各領域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重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特別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和作用。

  人的價值(試論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人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1.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概念

  2.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3.提償奉獻精神

  八、論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人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答:(1)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滿足社會或他人物質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貢獻和承擔的責任,簡單地說就是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人的個人價值是指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社會對個人和自己對自己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關系,簡單地說就是社會對個人的滿足程度的高低。

  (2)人的價值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簡單地說就是貢獻與滿足的統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這要求我們:一方面,社會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個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個人也必須努力對社會盡義務、擔責任,盡可能地為社會多做貢獻。我們主張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貢獻與滿足的統一。只講對社會的貢獻而不講個人合理需要的滿足,或只講個人需要的滿足而不肯為社會做貢獻,都是對人的價值的片面理解。

  (3)個人價值同社會價值除了相統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沖突的一面。我國目前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社會主義的優越制度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創造了舊社會所無可比擬的條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級階段相對落后的生產力和尚不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能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提供充分的保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為社會做奉獻、為人民服務放在第一位,特別是當個人價值同社會價值發生矛盾時,尤其提倡個人價值自覺地服從社會價值,有時甚至還要犧牲個人價值,去維護和實現社會價值。

  毛主席思想常識

  (簡要說明毛主席思想科學概念的涵義/簡要說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內容/簡要說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試論正確認識毛主席思想的活的靈魂)

  1.3條含義

  2.6項內容

  3.3個活的靈魂

  4.4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需知道a.名稱b.時間c.代表作d.標志)

  九、試論正確認識毛主席思想活的靈魂?

  答:毛主席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于毛主席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

  (1)實事求是。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思想保證。它具體包括三項內容: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做到實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第二,理論聯系實際。這是做到實事求是的根本途徑和方法。第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群眾路線。這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運用于黨的全部活動中,而形成的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它既是由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也是對黨史的經驗總結。它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路線。一切依靠群眾,是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智慧和力量的源泉,這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路線。第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群眾路線的又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唯物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具體化為科學的領導方法,是毛主席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創造性貢獻。

  (3)獨立自主。這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根本方針和基本原則,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其基本點就是從本國的實際出發,由本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尋找、創造和決定適合本國特點的革命與建設的道路。同時,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和原則,還必須正確處理國家與國家之間、黨與黨之間、以及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和向外國學習之間的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關系。

  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會(試述半殖半封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1.3大形成階段

  2.6大社會特點

  3.2對基本矛盾

  4.2大歷史任務

  5.2個革命階段

  十、試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既有內部的階級矛盾,又有外部的民族矛盾,既有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又有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從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相勾結的結果,帝國主義是中國封建勢力的靠山,中國封建勢力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社會基礎。因此,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階級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矛盾,則是最主要的矛盾。這兩對矛盾規定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則是最兇惡的敵人。

  (2)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反對帝國主義求得民族獨立,反對封建主義求得人民解放;二是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繁榮富強,改變生產關系實現人民共同富裕。這兩項任務主題不同,內容不同,不可相互代替,但又是密切相關,不可分離的。這兩大任務規定著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發展生產力,消滅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主義革命。如果把這兩步混為一談,搞所謂"畢其功于一役",就會犯"左"傾錯誤;如果將這兩步割裂開來,搞所謂"二次革命論",就會犯右傾錯誤。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綱領(試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

  1.3條政治綱領

  2.3條經濟綱領

  3.4條文化綱領

分享到:

育路成人高考網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咨詢熱線
010-51297401

咨詢熱線
188-1088-6235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午夜主播在线网址 |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 日本免费观A视频网 |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757 | 亚洲高清在线一区 | 日本人妖资源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