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志愿填報需根據自身能力 分析就業選強勢專業
剛剛過去的周六,是許多高三學生和家長的“趕場日”。以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東北片高校、西南片高校咨詢會,外加同時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的20多所本市二本高校為主的聯合咨詢會,從早晨7點起就聚集了前來咨詢的學生和家長。而接下來的兩個周末,將依然是招生咨詢集中時間,至于各高校的招生咨詢電話,更是成為“熱線”。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獲得所需信息?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專家,為考生出謀劃策。
就業前景——多數專業有公開信息
不論在復旦大學還是上海交大,幾乎所有參加咨詢的老師,都面臨考生家長的一個問題:“這個專業就業怎么樣?”在上海交大數學系的咨詢攤位前,甚至還有家長問:“數學系的畢業生,今后是不是要去當老師?”
對于就業前景,幾所高校的招辦負責人稱,在招生宣傳資料或者是學校的網站,大部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去向都可以找到。如復旦和上海交大的基礎專業,尤其是數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面相對較大,而專業很強的院系就業的選擇面則相對較小。
出于對就業壓力的擔心,轉專業的政策和“第二專業”的政策,普遍受到家長的關注。專家表示,如果考生把入學后轉專業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則必須考慮清楚自己轉專業的是文科或者是理科,因為如果是文科轉為理科類專業,雖然學校開放這一大門,但是數理基礎是絕對不可放松的。復旦大學等高校各個專業,都預留了10%到20%的轉專業名額。
專業填報——看學生能力,選強勢專業
平行志愿的填報,也是此次咨詢時被問及最多的問題。上海交大副校長印杰教授對家長的建議是:A檔志愿遵循學生的愿望,讓學生選擇符合自己理想的學校。B檔和C檔志愿要從實際出發,遵循層次原則,即與A檔并非同一層次的學校,同時要結合學生的特點、能力和分數條件選擇希望比較大的學校,并且在專業的選擇上結合學生的意愿;在D檔的學校志愿,一定要起到保底的作用。
對于每檔志愿中的六個專業,按照印杰教授的建議,先后并沒有很大的關系,關鍵是考慮選擇的專業與學生的能力是否匹配,數理化和文科對于考生來說,哪個是他的強項。其次應考慮該專業是否是所填報學校有競爭力的專業,是否是該校的強勢專業。至于志愿排名先后,并沒有很大關系。
外地高校——名校調整在滬招生計劃
在雙休日的咨詢現場,外地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咨詢攤位,人氣也超過往年。據了解,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在上海將會擴招,而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則將學校相對優質專業的名額投放在滬。
據了解,清華大學今年在上海計劃招生為30人,雖然看上去比去年的計劃數少1人,但是加上先前的免試生、加分進檔自主招生考生及特長生,清華大學今年在滬的招生人數已超過100人,而且“如果生源質量高,我們還會繼續擴招。”北京大學今年計劃在上海招40名考生,去年該校實際在上海錄取44人。但是北大招生辦公室負責人稱,相對今年上海考生人數,這一比例實際上是不降反升。
而南京大學此次投入到上海招生的8個專業,則都是該校實力在全國排名靠前的專業,其中大氣專業更是全國排名第一。據招生辦有關負責人稱,考慮到上海生源的情況,學校投放在上海招生的專業,應該是在高校之中有一定的競爭力,而且都是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
南開大學此次在上海招生的專業,則是結合上海未來幾年的建設目標,投放了與金融相關專業,包括國際經濟類和國際財務會計類的專業。還有則是通信工程、數學、電子科技等熱門的專業。
大類招生——入學后有再次選擇機會
“我如果進了經濟學大類,那以后到底是讀經濟、金融還是國際經貿”、“我進了船建學院,今后選擇哪個專業方向”……今年不少高校都是按照大類招生的,對于選擇大類時如何結合自己的專業方向,不少學生感到困惑。
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人稱:“社會工作和社會學有什么區別,化學和應用化學有什么區別,沒讀過的學生,誰也說不清楚。但是,考生現在不用考慮那么多,可以先考進來,再慢慢考慮。學生入學后可根據自己的意愿申請具體專業,當申請人數超過專業容量時,再依據大學期間成績進行調整。各個院系的分流方案及時間有所區別,一般在3-4個學期后對學生進行專業分流。”
上海交大招辦負責人則稱:“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應有大致的方向,入學后學校還提供了不少選擇的方向,比如理工基礎特別好,同時對社會問題非常有興趣的學生,今年入學后有很好的機會,那就是理科班,理科班的每個同學都將有一個國內或者國外的著名科學家擔任導師,在第一、二年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數理基礎學習,并且逐步建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對社會問題有一定的視野,畢業后將創造條件讓這些學生去國外深造。希望能夠在這些學生中出現出類拔萃而且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科學家。”不過,如果學生上了1、2年后不感興趣了,學校也會讓他們選擇別的專業,由于理科班的學生數理基礎都很出色,轉專業其實并不是難事。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