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錄取改革應分三步走 最終取消戶籍限制(2)
周石認為,教育部與地方政府共建重點大學是“雙贏”。重點大學對地方發展的支持,不能僅僅體現在對招生名額的“照顧”,而可以從技術更新、區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還有學者指出,地方與名校之間強強聯合,表面上看是互利共贏。實際上,卻讓那些缺乏名校資源地區的考生犧牲了教育機會,讓各地區之間人才、文化合理流動受阻,導致區域內人才培養“近親繁殖”。所有這些,必將影響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最終讓地方和名校也成為受害者。
改革需要一步步來
據悉,上海高校以往每年對本地生源的錄取率都超過80%。即使今年高考報考人數下降,且加大外地學生招生計劃,還是沒有一所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能夠降到30%以內。但是無疑,這一比例正在逐年穩步縮小。不少高校招辦主任都有共識:“本地生源比例降至30%以內要一步步來,否則本地家長、考生也難以接受。”
中央教科所研究員程方平則指出,作為應具備教育、科研和服務職能的高等院校,在招生方面的改革應該慎重和著眼長遠。招收屬地學生,對學生而言,能降低上學成本;對學校而言,可減輕后勤服務負擔、優化人文環境;對屬地而言,有利于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熱心為家鄉服務的人才;對高校而言,可以更好地利用屬地資源、直接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在世界范圍內近兩百年高等教育改革中,各級各類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屬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培養生活在屬地之內的學校需求者,我國高校反其道而行之,不知出于何種考慮?”他認為,任何高校招生政策的變化均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并會間接地影響高校教學的定位和質量,乃至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發展,甚至會在社會和教育界的深層意識中滋生“去地方化”,因此,“進行此類改革應該征詢多方面意見。”
周石建議,解決重點大學高考錄取問題應實行三步走:第一步,逐步減少本地區的錄取名額。明年應該做出硬性要求;第二步,按人口比例投入錄取名額。目前,中國政法大學已做到這一點;第三步,取消戶籍制度,放開高校錄取自主權。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