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棄考現象須深入研究 關乎社會總體形態
今年有兩個高考數據引人關注,一是高考報名人數比去年減少了40萬人,二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報名人數為750萬人,84萬人沒有報名。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姜鋼談到導致報名人數下降時,明確地“不同意”將原因歸咎于就業難,認為這主要跟適齡人口減少有關。但84萬名應屆高中生沒有報名參加高考,未予解釋。
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超過10%的人沒有參加高考,并非一個很小的比例。當然,我們目前還缺乏證據判斷好壞。但我們必須承認,放棄是一種選擇,是每個面對高考的考生和家庭對未來期望和投入產出的充分衡量后做出的決定。這樣的決定,關乎社會對高考所能夠承擔的社會功能,對當前高等教育質量、對就業形勢和社會流動可能性的基本判斷,這并非只是參不參加高考這么簡單。
棄考原因或許復雜多樣,84萬人的流動去向可能多種多樣,如直接走上社會、復讀、出國求學等。因為缺乏往年數據比對,就是今年的棄考情況也缺乏基本的原因分析,因此,我們很難對這種現象說什么。它是一直存在,還是剛剛出現,它是越來越嚴重還是突然嚴重起來,影響棄考的主要因素是就業、國民收入狀況、高等教育質量和收費,還是高等教育對階層流動產生的影響降低、青年行為選擇出現了新的變化,不能主觀斷定。高考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我們希望高考人數下降和應屆生棄考現象得到持續的關注。我們需要通過關注、調查、研究和討論,了解高考教育是否令公眾滿意,了解社會流動的通道是更加狹窄還是更加多元。
在一個社會流動順暢和個人的發展呈現多樣性的社會,我們不應該期望只有唯一通道去改變命運,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選擇高考這一種方式去實現夢想。高校招生持續擴大,也客觀上弱化了高等教育直接成為階層流動通行證的功能。不回避高考棄考這樣的問題,高考本身和高考相關的社會問題就會多一個得到深入審視和改進的入口和機會。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