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9年語文卷點評難度適中無偏題怪題(2)
(二) 古詩文閱讀部分
今年的古文題選自《史記•叔孫通列傳》,閱讀難度較去年的《漢書•韓延壽傳》較難。故事情節中雖然仍然有正邪之爭,如叔孫通與“鄙儒”的爭論,但主要講述的為國正禮儀的情節卻是同學們不大熟悉的,所以會讓大家覺得有點費解。然而,很多年古文題都曾出現文難讀而題好做的情況。因此,把握例年古文題目的設置可以讓我們在沒有讀懂文章的情況下極大可能的獲得滿分。例如,今年的古文首題即第6題,考查模式仍然是古文今譯者錯,而四個選項里只有C是如此,答案立現。再比如最后一題,從文章的構成角度來看,對正面角色的正面形象有削弱作用的往往是錯項,答案D立現。因此,考前認真復習過課堂上講解過的方法的同學們應該不大會在古文中出現問題。
相比去年的斷句題選自《韓非子•說林上》,今年的斷句選自《老子•七十七章》中更有名氣一點的句子“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難度有所降低。課堂上講過的并列結構、換主語斷句都出現在題中。
今年的古詩作者不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人物。雖然有些同學知道作者張孝祥與岳飛都是抗金將領、愛國詞人,但題中注釋卻并未提及相關歷史背景,因此答題時不必顧慮是否有這一方面的積累。整個古詩題都不難,第一題很明顯D選項沒有什么邏輯,在樓上聽水底的音樂聲,想一想也覺得脫離實際。第二題考查我們熟悉的宋詞詞人,蘇軾、辛棄疾、岳飛都可以寫,比較容易。第三題與第二題一脈相承,具體分析詩中某幾句表現作者豪邁之情的就可以。具體分析方法及例年高考主觀題的答案組成形式都在課堂上講過,依此作答可以獲得較高的分數甚至滿分。
今年的古詩文題整體難度與去年持平,題目設置也沒有大幅跳離常規。畢竟古文題并非考量大家的文學鑒賞力,而是一種較簡單的對應關系。但仍然希望同學們在進入大學后,可以拿出更多的時間進行文學閱讀,提高文學能力對于大家長遠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 現代文閱讀部分
2009年全國卷與各自主命題省份的現代文閱讀仍表現出相當地穩健態勢,無論從文章的選取還是從設題的角度、難度等方面都與往年考試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下面具體從題目選文特點、題目設置特點以及考生應對策略這三方面做一個分析:
一、選文特點分析
考生如果在考前對歷年真題進行過仔細的研究與分析,對于2009年的選文甚至命題路數一定不會陌生。比如,全國1卷《彩色的翅膀》在選題上仍延續07年《總想為你唱支歌》、08年《陽關古道蒼涼美》兩篇文章的西北主題,文中提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其實也早在2006年全國高考題《綿綿土》中反復出現過。全國2卷,《岳樺》。從題目及文章內容來看,都與07年《總想為你唱支歌》中的出現的“胡楊林”相似,只是故事發生的地點置換成了東北的長白山,但從兩種樹木中傳遞出的作者對“頑強生命力”的熱情歌唱似乎又是相同的。在題目設置上,考生們也會發現2009年全國的兩套卷與往年07、08年的高度相似性。其他省區的文章選題,則力求一種文化氣息和內涵,與歷年的思路也頗為一致。如北京卷09年的《司馬祠》就延續了去年《碧云寺的秋色》這種學者散文的文化哲學命題。山東卷《記住回家的路》與07年山東卷《燈火的溫情》之神似;廣東卷《耕作的詩人》、《書房的窗子》等等也都是類似的文化哲學類主旨。
二、題目設置特點分析
縱觀09年的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目,可以發現,試題命制仍體現出文章內容理解與文章鑒賞二分天下的圖景。前者更多屬于難度適中的題目,后者則具有比較強的難度和區分度。文章內容理解包括:文章詞句理解、內容分析以及作者觀點評價等題目類型。全國1卷、全國2卷延續近三年來必出句子理解題的慣例,仍要求考生解釋兩個劃線句子的含義,共4分;福建卷要求考生解釋詞語“格調”的內涵;湖南卷要求學生解釋“儼然”含義等,都是此類題目。內容分析與作者觀點評價類題目,即大部分以“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等面目出現的題目幾乎在各套試卷中都能夠看到,且都有較高分值。2009年的鑒賞題在命制上突出考察學生對句子作用、文章表現手法(包括修辭手法)等知識點的掌握。要求考生就文章句子在結構和內容上的作用進行作答;就文章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手法、修辭等進行分析等,幾乎在所有試卷中都有體現。
三 考生應對策略
考生應對策略,也可根據今年的形勢進行調整和反思。近幾年的考題,我們發現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各省市單獨命題的試卷,往往都非常重視試卷的穩定性,因此在選文和題目考察的方式上都是比較固定的。考對詞句理解和內容分析這類試題,應注意從原文中鎖定搜尋答案。因為很多情況下,為了保證答案的合理性和參照性,命題人往往就是以文章相關內容為藍本,稍加整理制定參考答案的。考生還可以仔細研究往年試題,觀察這類題目的賦分原則,2分、4分、6分等分值背后往往都暗示著考生答題時所列條目的多少,摸透了這里的規律,就可以預防答案遺漏等問題。對于鑒賞題,考生有必要在平時訓練時把相關的鑒賞常識像語文其他部分的知識點那樣記誦下來,如現代文中常考的表現手法(象征、欲揚先抑、對比、渲染烘托、聯想想象等)、修辭手法、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如開頭的為下文做鋪墊;中間的承上啟下;結尾的點明中心、深化主旨、照應開頭等)類似知識整理成一個知識譜系,在考試時靈活取用,在結合對文章的具體分析,就能夠做到以不變應萬變了。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