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理當問政于民
一份上周正式遞交教育部的 “民間高考改革方案”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在高考錄取工作進行之際,該方案提出的“一個學生可以收到四份錄取通知書”、“英語從150分降至80分”等建議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近年來,高考改革方案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在這份“民間高考改革方案”中,筆者更關心的是其中關于調整英語所占比重的建議。
任何一種語言都不過是工具而已,若沒有實際的用途,工具也就失去了意義。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英語肯定是有其實際意義的。學生考大學必須要經過英語考試,也就是說,學生對英語這種實用工具的掌握情況是需要經過檢測的。問題的關鍵是,有些人或許需要更進一步“打磨”,而有些人卻因為所學無用武之地,而覺得無謂地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無論使用何種方式,人才都是需要檢驗的,關鍵是考試應當有針對性,而且結果必須準確。對于那些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日常英語教學已經足夠,而對于英語專業學生來說,目前的英語考試也許還略顯不足。有鑒于此,筆者以為,或可借鑒駕駛執照的考試模式。如果你想開小車就選擇考小車證,如果開大車就選擇大車證,而對于大多數沒有開車需求的人來說,只要了解最基本的交通法規已經足夠——那些贊同縮小英語比重者,想必多半正是出于這樣一種心態。
客觀地說,任何一種考試都是門檻,關鍵在于門檻的設置能否放得更低一點、更加實用一些,以便考生能夠將精力更多地用在其專業領域上。加強漢語考試無疑具備這些要素。作為自己的母語,這道門檻應該并不算高,而且遠比英語實用得多,考生不僅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專業知識,而且學好漢語對于準確理解專業教材也大有裨益。
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的目的無外乎多掌握一種語言工具,而學習漢語的意義則要重要得多。作為本民族的母語,漢語顯然比英語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和實用性,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不可或缺,即使是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也一樣須臾不可離。
正因為如此,在對這份“民間高考改革方案”表示肯定的同時,筆者也衷心地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夠認真傾聽民意、“充分考慮民間建議”。
(責任編輯:張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