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招校啟事”中的常識
充斥于我們的眼耳之中的,反倒恰恰是大學的“衙門化”、校長的“官員化”、教授的“商人化”、學術的“泡沫化”、交流的“庸俗化”。“應該有”的“現實”成為“真沒有”的“理想”,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高考結束后第三天,《南方周末》刊登了四川省資中縣高三畢業生龍成科的一篇“高三學生招校啟事”。龍同學在啟事中對要招的學校提出了七條要求:學術稱王,校長不像衙門長官,學生可定期拜訪;學習氛圍濃厚,有夠水準的同道可以吵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求有大師,但求多良師,教授愿意俯下身子跟我們交流……
從來只有大學招學生,有誰見過學生招大學?龍成科同學這一出人意料的啟事,迅速引發了讀者的關注和討論。不過,發出“招校啟事”的龍成科同學其實壓根兒就“沒往這兒放希望,很大程度是發泄、諷刺”。這使得他的“招校啟事”披上了一層調侃的外衣。
不過,就算是個諷刺、調侃的灰色幽默,也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年輕一代學子的集體心聲,以及他們對學府氣象的崇敬與憧憬。尤其是當今中國高等教育仍然處于千軍萬馬爭渡獨木橋的狀態,具有某種強勢心態的大學習慣于對考生東挑西揀,卻很少從“必須接受考生的挑揀”的角度自我反省。“招校啟事”的出現,代學子們發出了集體的吶喊。
這七條要求,都是大學應該具有的常態,屬于高等教育的常識,一點兒都不過分:“學術為王”當然應該是大學第一位要堅守的原則,“校長不像衙門長官”就更不應該算作苛求了,教授如果不愿意“俯下身子”和學生交流那還算什么傳道授業解惑?大學就該在學術上自由討論,不爭得面紅耳赤那叫什么學術探討?當然,還有學費公道、食堂衛生過關、住宿不擁擠等等,這些要求不但不過分,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卑微了。
然而,事實上,正如龍同學所言,真正能夠達到上述要求的大學,“現實中是沒有的”,或者說比較少見。充斥于我們的眼耳之中的,反倒恰恰是大學的“衙門化”、校長的“官員化”、教授的“商人化”、學術的“泡沫化”、交流的“庸俗化”。“應該有”的“現實”成為“真沒有”的“理想”,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由于不喜歡高中填鴨式教育模式,龍成科同學在高中三年里,連“最喜歡的語文也沒有學好”,高考成績自然也不盡如人意。所以,他自己都相信,雖然發出了“招校啟事”,但“肯定不會有學校和我聯系”。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