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的高考(2)
就業難因素肯定存在
“84萬人放棄高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肯定有就業難的因素!敝袊鐣茖W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智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
王智勇指出,這種情況對于低收入家庭尤為顯著!霸谖磥淼3~4年中付出精力、金錢,最終獲得的卻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他們對考大學的欲望肯定會有所降低!
兒子與王剛同齡的李先生跟記者算了一筆“教育賬”:培養一名大學生,義務教育階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8萬元。現在大學生就業難,起薪按2000元計算,即使薪酬逐年遞增,至少也需要七八年才能使教育投入“回本”!按髮W階段投入是最多的。孩子考不上好大學,還不如早點就業!崩钕壬f。
盡管金錢回報與受教育學知識不能如此赤裸裸地畫上等號,但分配制度的結束和就業神話的破滅,還是讓不少家長開始質疑大學在新時代的就業含金量。他們的眼光更多地被包就業包分配的職業教育所吸引。這些學校的廣告,也反復自稱比普通大學要好。
“現在很多職業技術學校的地位開始提升,與專科大學地位不相上下。但往往職業技術學校收費更低,而且介紹工作,所以?茖W校受沖擊最大。隨著就業困難加劇,大學生里面的農村學生比例可能真的會降到新的低點!敝貞c市永川區雙石中學校長李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據2005年的一份統計顯示,城市戶籍人口中有67.1%的人能夠繼續升學,并有15.9%的人達到大學及以上學歷。而在農村戶籍人口中,對應的比例則下滑到了26.8%和3%。
大學優勢依然健在
近年來,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也讓很多人改變了原有的觀念。大學生找工作似乎不如技術工人來得快。原本只能通過上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的觀念正在逐步發生轉變。也正是由于這種情況,網絡和一些媒體甚至發表了“大學無用”、“讀書無用”的論調。
大學真的失去了競爭力嗎?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高校的教育體制的確存在問題,其中1/3是過時課程,1/3是無用的課程,剩下的1/3具體有沒有用也要看今后的就業是否對口!耙虼耍氪龠M就業和創業,我國的教育體制必須改革。”
相反,王智勇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說:“不能否認分流對找工作的作用。但是放棄高考只不過是社會湍流的一個小小的分支,長遠來看它并不能成為主流,大學的天然優勢依然存在!
王智勇指出,如果想在大中城市立足,還是讀大學更為可靠。技術工人雖然在目前可以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他們缺少的是知識的積累。我國正面臨著產業轉型階段,如果發生了轉型,技術工人是否能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經歷了系統教育的大學生在適應能力上要遠遠超過技術工人。在王智勇看來,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并沒有過去。
另外,有參加“洋高考”意愿的學生也不應盲目跟風。與中國高考相比,“洋高考”并不簡單。有報道稱,洋高考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語言類考核,不同語言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考試;第二類是類似于中國高考的普通教育考試,當然這種考試并非所有國家都要求。另外,“洋高考”除了統一考試,還必須經歷“自主招生”:各所國外高校會根據各自的不同要求和標準,有針對性地篩選學生。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