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填報志愿要心中有“數”(2)
蔣先生坦言,考后報志愿的好處毋庸置疑,既不會在考前牽扯孩子過多的精力又減少了盲目性,但去年的報考情況讓他有些擔憂。“一方面,許多考生上了分數線就‘扎堆’報一個學校。另一方面,一些謹慎的考生又害怕‘扎堆’而選擇其他學校,導致本來熱門的學校招不滿人,反而降分錄取。去年復旦大學在廣東不就降到一本線570分錄取了嘛。保守又不行,搏一下就更有風險,真是考倒了我們家長和孩子。”
不過,“利大于弊”是絕大多數家長對考后報志愿的評價,他們也承認這更加考驗家庭和孩子所在學校的決策水平。
考后報志愿“利大于弊”
防范:預防“扎堆”各有招數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為了順利報考理想的大學,避免志愿“扎堆”,考生和家長們可謂絞盡腦汁,提前預備好了各種招數。他們或向去年的考生討教經驗,或尋求老師的幫助,一些家長提前把《報考指南》看了幾遍以摸索規律,還有家長早早地搜集各種信息和資料。
以投檔線和學校去年的錄取分數線作為參考是招數之一。張先生介紹說:“我女兒成績中上等,對于那些比較好的學校,我們的判斷標準是:如果她的分數能超出去年該校錄取分數線30分,就大膽報。否則,我們會考慮做更保守的選擇!”
但更多家長傾向于綜合考慮投檔線、去年最低和最高錄取分數線,尤其是平均錄取分數線再做出選擇。“不能單獨考慮投檔線或是最高錄取分數線,要綜合起來看。尤其是平均錄取分數線,最能代表一個學校錄取的分數水平,最低和最高錄取分數線只能算是輔助參考。”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是連續一個多月在某門戶網站教育板塊研究各種分數線,再配合班主任老師的建議,才摸出了門道。
還有一些家長執行“深入分析法”,也就是不僅僅看去年或前年的分數線。而是最少研究近4年的分數線和招生計劃。“通過研究4年來的錄取分數線和招生人數,可以摸清楚這個學校分數線的漲跌規律,以預測今年的錄取分數線。這里面,招生計劃是個關鍵因素,如果今年招生的人數與去年相比有明顯下降,那么報考時就要特別謹慎啦!”周先生說道。
分析:考后報志愿為何“扎堆”
考后報志愿,為什么會出現“扎堆”現象呢?我省資深的教育招生考試方面的專家、市教育局副局長范坤分析說,因為填志愿的考生,由于只知自己成績,不知具體排名狀況,容易導致志愿“撞車”現象,甚至導致高分落選。同時還有可能造成尖子生過度集中于目前所體現的“熱門”學校和專業,造成這些學校或專業“扎堆”,而“冷門”的學校或專業生源不足,甚至需要降分錄取。如中大、華工本來就是“熱門”院校,考后報志愿肯定會有更多上一本線的考生擠過來,高校就會“高個里挑高個”,招到更多優秀的學生。一些普通的院校很可能難以招到高分考生。
范坤說,有的家長和學生以為考后報志愿都準確,高出一本分數線一二十分就可報中大、華工,高出二本A線十分就可報深大。實際上,在高考成績用回原始分呈現后,同一分數的考生人數也不少。僅深圳市去年文科和理科,總分都為600分的考生就分別有24人和32人。在全省則更多。某個分數段相差一兩分考生近千人,如去年全省理科540分至549分之間有9378人,文科470分至479分之間有10241人,可見10分之差就萬人之后。
去年,暨大的理科招1167人,因報的人多,投檔線為590分,高出一本線26分,甚至超過中大8分。更有典型意義的是,去年深大安排文、理科招深圳生源的計劃分別為1031人、1723人。不少深圳考生和家長,以為上了本科2A線就能錄取,大都第一志愿填了深大,結果“水漲船高”,導致招深圳戶籍生源的上線的考生人數文科達1244人,理科達2041人,分別超過213人、318人。投檔線要比2A線高出十幾分、幾十分,最后由于調整了市內招生指標,才妥善解決了這一問題。
另外,在錄取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考生分數不低卻出不了檔而落選的現象。如去年的中央財經大學在我省理科招生計劃數38人,投檔線626分,如果今年620分至630分的考生集中填報,人數就會遠遠超過38人,甚至達到上百人,則“撞車”情況會很嚴重,該學校的出檔線就會升高。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