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文科第一名曾經“落榜”的犟男孩
本報記者趙端攝
曾經“落榜”的犟男孩今年笑得最燦爛
純白色T恤,藍色牛仔褲,純白色球鞋,黑框眼鏡,面孔清秀而不張揚。眼前的李洋,淡定得出乎意料,與滿屋二三十號媒體記者的興奮比起來,似乎他顯得更成熟穩重一些。
“總分629分,文綜220分,語文126分,數學148分,英語135分。”昨日,在荊門市龍泉中學的接待室里,這個19歲的文科狀元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這些數字和有關學習、生活的細節,臉上始終帶著謙遜的微笑。采訪間隙,李洋還不時靦腆地說:“叔叔能不問QQ號么”、“姐姐你說的對”。
昨日下午,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招生辦人員趕到龍泉中學,紛紛向李洋拋出了橄欖枝。
狀元出爐
超常發揮比估分多了13分
“今天中午12點,我打電話查到分數,比我預估的高了13分。”說起中午獲喜訊的情形,李洋淡淡笑了一下。
他說,本來準備上網查的,可是網頁打不開。中午12點,媽媽把飯菜都做好了,誰都沒有動筷子,一家人圍過來,爸爸直接把電話遞給他:“網上查不了,就打電話吧。”
撥到第二遍,終于撥通了。“629分!”李洋驚叫起來。因為前幾天他根據參考答案預估的分數,只有616分,現在超出13分,超常發揮了!一家人眉開眼笑,媽媽說:“來來來,快先吃飯吧。”
話音剛落,班主任張德軍的電話來了:“李洋你知道嗎?你是全省文科狀元!”“當時我真的以為自己聽錯了,或者班主任搞錯了,因為去年全省文科狀元有640多分啊,我才629分,怎么可能是狀元呢?”李洋說著,似乎又回到中午懷疑、驚喜交加的情緒中。
李洋和爸爸苦笑道,之后一連串的電話、談話和采訪,“害”得他們直到晚上6點都沒吃上“中飯”。
狀元抉擇
到北京攻讀金融專業
“我經常對自己說,高考只是人生一個很短暫的階段,能發揮才能的機會很多,不要在乎一時得失。”李洋是復讀生,去年因為語文和文科綜合沒有發揮好,總分只有587分。“沒有達到我想要的分數,上不了我喜歡的專業,所以連志愿都沒填。”他倔強的神色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孩子。
李洋想去北京上大學,因為姐姐在北京讀書。“我的志向是讀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對此李洋列出三點理由:一是數學好,能夠勝任跟數字打交道的專業和職業;二是他認為就業前景好,尤其是今年全球金融危機,他覺得需要很多真正懂經濟的專才;三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是他多年的偶像,他要以林為榜樣而努力。
到底報清華還是北大,還是其他名牌大學?李洋還沒有決定。
狀元之好
最愛西城男孩的英文歌
歷年狀元都不是“書呆子”,李洋亦如是。作為文科生,他的興趣愛好比較廣泛,但總是跟學習有著或近或遠的關系。
比如他對時政、歷史很感興趣,《環球時報》、《參考消息》幾乎每期必買;每天中午12點準時回家看央視新聞30分,雷打不動;他還愛看《明朝那些事兒》等歷史題材書籍;好不容易一個月上一次網,他基本都是瀏覽人民網上的新聞。“我覺得開闊視野啊,對文綜考試、作文都有幫助。”李洋說,比如這次高考,文綜有道題問“西漢建立后,《楚風》為什么成為上層社會流行的音樂”,還有一道給出李宗仁的一段話,問這是對哪場戰役的評價,他一下就得出正確答案,“都是看課外書學的,課本上都沒有。”
再比如他愛聽音樂,除了班得瑞的抒情輕音樂,就是西城男孩的英文歌曲,“班得瑞讓我精神放松,西城的英文發音很純正,邊放松邊練聽力,一舉兩得啦。”李洋調皮地笑笑。
狀元心愿
出國游瑞士學炒土豆絲
“這個暑假,我要完成兩個心愿。”采訪末了,李洋神秘兮兮地告訴記者,第一個是準備和幾個同學結伴去云南旅游,因為他長這么大還沒有出省旅游過,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武漢。放開了說,最想去哪玩?李洋眨眨眼睛說:“瑞士和澳大利亞,因為瑞士蘇黎世是金融之都,澳大利亞風景太美了。”
“第二個心愿,就是跟媽媽學做幾個菜,起碼要把自己愛吃的清炒土豆絲學會。”李洋轉身扶著走廊欄桿,看著沙洋老家的方向,眼神里平靜得出奇。
狀元心得
珍惜自己犯的每個錯誤
高考前一天晚上,李洋只做了兩件事:看幾篇美文,瀏覽一下字詞。他說,看美文一是為第二天作文“醞釀感覺”,二是為“放松心情”;瀏覽字詞是為了強化記憶,不讓自己在過去犯過的錯誤上面再丟分。
在平時考試中,李洋的成績一向都是絕對拔尖的,通常也就在年級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徘徊。“我有一個固定的對手,基本上每次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不過高考他發揮不是很好,我想主要就是心態問題。”
李洋還自曝“冷門”:“你知道嗎,我最差考過年級第十名呢。”那是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月考中,李洋語文只考了100分多點,文綜也沒考好,這對于向來數一數二的他來說,無異于“當頭一棒”。
“是個打擊,不過也是個好事。”李洋說,平時錯總比在高考中錯好,所以他很珍惜自己犯的每個錯誤。
文科狀元也是“數學天才”
一直以來,李洋最引以為傲的學科就是數學。文科生數學出色,這是他戰勝其他高手拔得頭籌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洋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對數學比較“感冒”,小學六年級曾經參加培優,并在全省數學奧賽中得過二等獎。但是自從上了中學,他學數學就再也沒開過“小灶”。高三那一年,周考、月考大大小小近百次,他的成績從沒下過140分,其中有十幾次,還得了人人羨慕的滿分。
如何成為“數學天才”?李洋認為,任何學習都是講究方法的,比如數學,他的訣竅就是“一堂課”、“一本書”、“一個本”。“一堂課”,就是上課認真吸收、消化老師講的例題;“一本書”就是下課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找一本難度適中、出題巧妙的輔導書來做題,一本就夠,千萬不要多;“一個本”就是對于做錯的題目,一定要整理到一個“改錯本”上,然后整理歸納,尋找共性和區別。他特別強調,“改錯本”的工作非做不可,這是提高數學成績的一條捷徑,他的“改錯本”是A4大小的兩本,加起來有2-3厘米厚。
本報記者劉春燕吳睿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