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不能僵化 要善于“以距離換分數”
粵企更愛外地畢業生
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往往按照“城市—學校—專業”的順序選擇,大多考生心儀去一些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城市,再加上廣東考生還有“戀家情結”,因此廣州、珠海等地的高校成為了大部分廣東考生的首選。而一些高分的考生,又集中填報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這便導致外省非熱門城市一些排名靠前的名校在廣東受到冷落。
“其實,外省許多學校的教學質量比廣東高校要好,考生目光不必限死在廣東,或一些主要城市。”廣東外語外貿高教所所長、教授朱建成說,集中填報一些城市的院校,還可能抬高這些院校的分數線,使得報考熱門地區高校變得難上加難。而外省的一些非熱門城市的名校在廣東招生時分數通常不高,考生可抓住機遇,“以距離換分數”,報讀一些全國知名的學校,學生以后無論往哪發展都有“底氣”。
報考經濟發達地區高校,還與家長與學生的觀念有關。不少人認為,在大城市不僅能夠接受到高校的良好教育,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且還可以為今后的就業拔得頭籌。想留在廣東發展的考生,更是著重從大學開始就培養人脈關系,方便以后就業。一些家長也希望通過自己生活了這么久所積累起來的人力資源幫助孩子找到理想工作。“反正我以后在廣東工作,與其到外省一些說出來沒多少人知道的名校就讀,還不如選擇一些本省大家都知道的學校。”這是不少選擇留在本省就讀的考生心聲。
“到外省學校就讀不影響回廣東、廣州工作,從來就沒有政策說限制外省畢業生到廣東就業,相反,企業通常愿意招收外地畢業的學生。”朱建成分析,“因為在外地生活了四年的學生往往在當地有自己的人際關系網,這對企業的業務拓展是好事,不少企業也想利用這點。我們學校就是這樣,更愿意招收外省院校畢業的人員,因為能促進學術交流。”
帶“農”字專業遇冷
一些考生對某些學校比較“專一”,認定某家大學后便“鉆牛角尖”,甚至不惜重讀也要考取該大學。部分學生填寫志愿時更只填寫一間心儀的學校,讓機會白白流走。另外,考生中還存在“談農色變”現象,對農業大學退避三舍。
2008年就有考生,一心想著“非暨大不讀”,志愿表上除了第一批院校第一志愿的空格上填上了“暨南大學”與相應專業,其它全部空白。經過家長與學校多次對其勸告后,他才不情愿地在第二志愿中加上華南農業大學。而去年暨南大學理科的錄取分數飆升至590分讓很多人始料不及,萬般無奈之下該名考生帶著低落的心情到華南農業大學就讀,直到現在也沒有走出心理的“低潮期”。他后悔當初的舉動,并時常責怪自己:若當時像別的同學一樣不在第一批次中填上華農,而在第二批次上填上廣工或深大就好了。
朱建成指出,大學其實是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地方,真正的知識要通過學生自己積極把握,所以學生不必過于在意學校的名氣。“一些考生看重‘名校效應’,填報專業時選擇冷門專業,以‘進校’為首要目標,到校后再要求轉換專業。這其實是對學校的管理提出難題,學生換專業會引起骨牌效應,且不同學院之間也不好調劑。當然,進校后可以選擇修第二專業,但這對學生的精力是挑戰。”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