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高考狀元背后的經濟效應 1分=110萬?(2)
熱獎狀元到底為何?
對于狀元的獎勵,最突出的一個案例是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狀元陳默。獲狀元后僅僅一個月,陳默個人就獲得各方面獎勵68萬元,全家在為錢多發愁了一段時間后,最終捐出50萬元給了一所中學。陳默一家的苦惱當時在全國各地引發了熱烈討論,許多外地網友紛紛感嘆,福建對教育的重視實在是“太有財了”!自此,官員們用獎勵高考狀元的方法彰顯其對教育的重視的做法也受到了很多質疑。
“狀元是功利社會的‘消費品’”,一位國家級重點中學的老師告訴記者,從學校的角度,高考狀元也是不得不炒的,因為“學校有這種需求”!皩W校的升學更好,自然優生更多,優生更多自然以后考得更好,這樣形成一個循環以后,學校的品牌就出來了。收費自然也會見漲。”據這位老師透露,該校近年來上名牌大學的考生都很多,對外地生或沒上學校控制線的考生的收費“起步價”也已經從3萬元上漲到了4萬元,然后按低于分數線每10分加收5000元計價!皩W校出的高考狀元多了,擇校生的收費也就增多,這已經成為教育領域公開的秘密!
各方觀點
獎勵者:
反對者:支持者:
獎學金倡導勇爭第一的時代精神
昨日剛剛為狀元發獎的博瑞地產表示,獎學金的意義超越了獎金本身的價值,而是體現出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一種奮發向上、勇爭第一的時代精神。從這一點上,狀元們追求第一的精神和其企業價值如出一轍,為此該企業才從2003年起就設立了“百萬獎學金”,專門獎勵每年的省市高考狀元。同時,該企業負責人也認為,這樣做,也展示了其企業尊重人才的戰略和投身全民教育事業的責任感。
反對者:
獎金“指揮棒”可能誤導考生
對于重獎狀元,大多數反對者認為狀元存在偶然因素,“運氣”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1分或幾分之差,就讓狀元和非狀元在精神和物質待遇上產生天壤之別,無論有多少堂皇的理由,都是不公平的,起碼是不合情理的”。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給予狀元們以高額獎勵,極容易給其他考生或者低年級的學生造成分數為王的觀念,不利于現在的素質教育。同時也容易給學生形成錯誤引導:比如學生和家長就會將學習的目的看成是獲得狀元,獲得狀元才算成功;比如有的高中就會將自己的主要工作定位于培養高考狀元,就會為少數尖子生開小灶,甚至強迫已被一類大學錄取的考生不去報到留待明年沖刺高考狀元;比如政府教育職能部門就會用是否獲得各級高考狀元作為評判各高中教育質量的一個標尺;比如社會各界會因此將他們手中掌握的支持教育的各類資源集中到少數狀元身上,而把更多的貧困學生忘到腦后!
支持者:
重獎狀元并不是中國才有
支持者認為,狀元雖有一些運氣的成分,但這些狀元卻基本都是全面發展的典型,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有很好的習慣。這個成績其實只是在一個側面表現了他們的優秀。而且重獎狀元可以鼓勵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努力獲得社會的認可,“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包括金錢,正大光明地讓孩子們明白,學習也可以致富,沒什么不好。”
“為什么其他行業都獎勵狀元,獎勵優秀者,教育行業針對學生的獎勵就錯了呢?比如我們國家及企業重獎奧運金牌,不就是重獎狀元嗎?”某門戶網站網上一位網友也留言道。而一位留學美國的留學生認為,重獎狀元也并不是中國才有,其他國家也有,被好的大學錄取,獲得的全額獎學金,其實算下來也有好幾十萬。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