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甲骨文作文”僅得8分 輿論有褒貶
四川省綿陽市南山中學的考生黃蛉怎么也沒想到,他在高考考場上想出奇制勝而創作出來的“甲骨文作文”,竟成為網上炙手可熱的詞匯之一。這份字形古奧難懂的高考作文,通篇以甲骨文為主,此外還包含部分金文、篆體字,被閱卷老師翻譯成現代漢語后,根據相關評分標準,判了8分。
怪異作文卷 專家來幫忙
高考閱卷場,一份字形怪異的作文試卷,讓閱卷老師感到驚奇。旁邊有閱卷老師一眼就認出來,那是甲骨文,這份奇特的作文試卷,幾乎通篇充斥著這種罕見的古文字。
為了慎重起見,閱卷場本著不埋沒人才的想法,費了很大工夫,專門組織相關專家,將那份作文試卷的古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
這份突兀的“甲骨文作文”,同時也令閱卷場外的一個人痛心疾首,他就是“甲骨文作文”的作者黃蛉的語文老師蒲體超。蒲老師將黃蛉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因為他知道在高考的刀鋒上率性而為,將是怎樣的嚴重后果。
奇文寫得快 國內第一人
蒲體超在心底還是認可自己學生的這篇另類作文。他告訴記者:“在高考場上短短幾十分鐘內,能用甲骨文寫出一篇800字的作文,黃蛉可以說是國內第一人!四川大學一位古文字學教授認為,即使是研究甲骨文數十年的專家,要用甲骨文寫兩三百字的文章,至少要花1月至2個月,一個高中生能有這樣的水平,還是很不錯的。
在綿陽市黃蛉的舅舅家里,黃蛉向記者展示了考后他憑記憶摹寫的高考作文,有意思的是,今年四川高考作文題目是“熟悉”,而他恰恰對這兩個字的甲骨文寫法不熟悉,就變通了一下,用另外6個字來代替。
6月25日,黃蛉曾拿出這篇“甲骨文作文”,給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看,劉釗教授評價說:“他的文章中大部分字都對,是用了很多種古文字,但也有一些字寫錯了!
考生非惡搞 輿論有褒貶
黃蛉告訴記者:“我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并不是惡搞亂寫,是經過認真考慮了的!备呖紩r,他先寫作文,花了90分鐘,占了整個語文課考試的大半時間,起初想寫微型小說和散文,體裁有優勢,容易拿高分,但考慮到有些字用甲骨文寫不出來,就放棄了,寫議論文要容易點,“用甲骨文寫作文,時間比平時幾乎要多一倍!
蒲體超老師認為,黃蛉選擇“甲骨文作文”,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他對自己運用甲骨文能力的自信,甲骨文總共只有1000多個字,他已經掌握了七八百個。
黃蛉與他的“甲骨文作文”,一時間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或褒或貶,眾說紛紜。
反對者認為,高考有其固定的游戲規則,如果允許用甲骨文寫作文,那以后就會出現用當下年輕人中間流行的“火星文”甚至生僻的某外語、少數民族語寫作文,豈不亂套?
支持者很多對黃蛉的甲骨文功底表示由衷敬佩,他們表示:為什么孩子要采用“甲骨文作文”這種極端方式來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能?這值得我們深思。這提醒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有緊迫感,要更快地打破單一的人才選拔方式。雖然當前部分高校試點自主招生,提供了一種改革思路,但依然難以滿足現實的需要。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