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沒有邁不過的坎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年年歲歲考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高考成績揭榜后,幾家歡樂幾家愁。當全社會的目光聚焦在“金榜題名”的高考狀元身上時,那些同樣寒窗苦讀十幾年,最終卻僅僅“做了分母”的落榜生,似乎成了被遺忘的群體———
“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
今年高考成績出來前,王建平就預感自己考得不太好,因為“英語考試時間沒有把握好,當時慌了”。他沒敢告訴家人,父親考前說的那些狠話他是知道的,只好揪心等待成績出來。考后等分數的日子,是所有考生最輕松、瘋狂的時段,而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家里看電視,不想出門,害怕別人問他考得怎么樣,準備上哪個大學。
高中三年,王建平的成績一直不錯,在村里許多熟悉他的人眼里,今年他一定能考上大學。因為在平時考試中,他數理化成績不錯,外語成績時好時差,但總分一直比周圍的同學好。在村里,父母每當聽到別人對他的贊許時,心里就會蕩漾起一絲欣慰。
王建平的父親王勤松在宜賓城區一家裝修公司做小工,住在岷江橋下極為簡陋的出租房里,沒有電視,只能下班路過報亭,問問今年的高考分數線出來沒有。
6月25日,壞消息還是來了:王建平離省上劃定的二本線差了11分,外語成績才僅僅63分。
王勤松說,孩子這次沒考好,干脆讓他到城里來呆幾天,調節一下心情。“其實我們大家都沒怪他。”在出租房里,王勤松反復強調這句話,考前一直希望他能考好,偶爾也說過幾句“狠話”:考得起就讀,考不上就出去打工……“主要是擔心他心里松懈,不盡力,第一時間成績查到后,雖然沒有上線,但是孩子確實努力了,差距也不算很大。”
談到今后的打算,王建平坐在床頭的一把小椅子上,不語。旁邊一張破舊的書桌上擺著一本《招生指南》,這是考生填報志愿時的參考資料。王勤松說,兒子每天都在翻這本書,就是不曉得他有啥子想法。
在王勤松說話的時候,王建平深埋著頭,像做了錯事一樣。不過,他內心里還是希望再有一次參加高考的機會。而坐在床沿上的王勤松則故意大聲地說那些反復說過的話:“考得起就讀,考不起就出去打工,考得起是你的本事,讀不起是我沒本事。”
王勤松說,現在主要有兩種打算,一個是跟著村里的熟人或者朋友一起出去打工;另一個就是到城區學點手藝,將來好有謀生的一技之長。說完,他提著從工地上帶回來的工作服出去彈灰塵了。
一直低下頭的王建平站起來,望著窗外許久,在房內發黃的燈光下,他幽怨地說,“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二診、三診的時候,成績都不錯,考個二本是很有希望的。”
和王建平一樣,不到300分的高考成績單給了沈林(化名)莫大的打擊。沈林是宜賓市一中理科補習班的學生。今年是第二年復讀,此前在當地縣上一所中學補習。
“咋越補越差哦?”看到這個成績,父親沈耀華(化名)又氣又恨。
沈林也弄不明白,按理說,補習了2年的他應該上線,哪怕三本也好。但現實就是這樣。
沈林的同學向記者反映說,沈林上課不專心聽講,基礎比較差。“你這樣下去,再補2年都考不上大學。”沈耀華有些失望。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