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志愿填報變成“押寶”皆因錄取太僵硬
今年中山大學投檔線超出預估線10多分,使得一批“線下”高分生、如620分的考生與中大擦肩而過。一些考生和家長抱怨:學校的志愿填報指導“誤導”了考生。
這個新聞一出來,開始讓人覺得可笑:人家不過“隨口呃”,你們就當“秘籍”,怪得了誰呢?后來慢慢變成同情、難過。現在上個大學并不難,據說普遍的城市錄取率都在60%以上,但為什么給人的感覺比過去難上十倍?填報志愿這個環節,本來只是作為錄取參考,什么時候會成了決定成敗的關鍵一環?
眾所周知,填報志愿是一門技術活。要充分了解學校、專業、錄取規模、報考人數,推算出可能準確的分數線位置,再衡量自身的情況,看準了,“買定離手”,接下來就由不得你了。各分數線的最后劃分是計算出來的,相當精確。兩者有差異是很正常的,當中確有運氣的成分在。因此,我個人覺得,這出鬧劇一方面暴露出社會對高考過于敏感、緊張,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現行招考制度的畸形、不合時宜,缺乏彈性。
說高考缺乏彈性,首先在于錄取制度的設置過于僵硬。志愿填報,變成一次性的押寶;而分數線,往往意味著“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都沒有給那些特長學生、偏科學生、考試一時失利的學生留下回旋空間,更沒有給廣大考生二次選擇的余地。高考制度的設置也沒有給考生與學校的選擇互動留下空間。大部分學校只能通過檔案和分數了解考生,而考生填報志愿更接近賭博,容易把寶押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上。大家都緊張,承受力格外脆弱。
在這個角度,更好的方式是把選擇的權力交還給學校和學生雙方。要招什么樣的學生,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交給學校自己取舍;讀什么樣的學校和專業,也由學生自己去主動爭取、決定。只要這個過程足夠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相信選擇雙方理當能接受自己選擇的結果,并且承擔責任。比起招考辦夾在中間形成的三方尷尬局面,雙向選擇能促使學校與考生,以及社會等多方面都盡快地成熟起來,成長起來。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