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民族團結教育是否在于政治考試
根據教育部、國家民委16日印發的《全國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部署視頻會議紀要》,我國將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小學階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職畢業考試范圍,試題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數的15%。
筆者是高中政治教師,對于民族團結教育試題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數的15%的規定感到困惑,老實講,現在的政治教育已經變成了一個大雜燴,中、高考的政治試題包括了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文化學、哲學、國際關系學、還包括當年的時政,內容多,任務重,政治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政治科目的考試,是不受師生歡迎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效果會大打折扣。
其實,我們的民族團結教育并不一定要作為政治考試的一部分列出來,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滲透到各學科中去,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各民族的交往、發展和融合情況。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利用學生們對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可以講述各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例如張騫通西域、昭君出塞、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康熙皇帝收復臺灣、土爾扈特回歸祖國等;另一方面利用學生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講述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這樣既讓學生們收獲了知識,又激發了他們對各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可以通過講解地理學中《認識省級區域》、《多民族的大家庭》等章節,讓學生了解我國多民族的分布狀況,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了解民族地區的地理氣候、資源狀況和發展情況;透過地理教育加強對學生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來拓寬民族團結教育的新領域和新思路,搞好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舉辦系列民族專題講座,運用多媒體手段講解民族政策常識,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民俗博物館,播放《紅河谷》等民族史詩影片,以及選播民族歌曲,編排演出民族舞蹈等方式,使學生們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風情。這些恐怕要比生硬的民族政治教育起的效果要好。
當然作為思想政治課,更應當強化學生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切實地教育他們自覺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從而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因此,民族團結教育是多種多樣,關鍵是教育效果,或許上級部門是希望通過考試這種手段來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但要認識到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學性,筆者認為:強化民族團結教育并不在于政治考試。
(責任編輯:杜嬋娜)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