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文章成福建高考試題 原作者試做僅得一分
近日,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題,而我卻不會做》在網絡上傳播,引起不少網民對出題人甚至高考的抨擊。
本報發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靜錢鐘書》被選為福建省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作為作者的本報前實習生周南(化名)自己試做了一遍題,總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為荒謬的是,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錯的。
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發現,走出學生時代的“80后”青年回頭看“考試”,別有一番理解與滋味。
閱讀成了“被閱讀”?
“我對了對答案,除了第一個選擇題,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錯。出題老師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寫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寫作時根本沒有想到的內涵都表達出來了。”周南在博客上這樣寫道。
《寂靜錢鐘書》倒數第二段寫道:“寂靜,這是錢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為什么他的離世和10周年紀念都如此寂寥,這正是他一生的格調。”對這一段,福建高考題問:“加點詞語‘格調’的內涵豐富,請簡要分析。”
當作者周南第一次看到這道題時,她一下就傻了。
“我沒有想那么多,寫到那里,順手就用了‘格調’一詞,哪有多少豐富的內涵啊?”周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笑說。
“這題有點難,后來對答案時發現,我基本都沒有答到點上。”參加了今年福建高考的某211大學大一學生鄭鈺瑩說。她也在網上看到了這篇博客,并不感到驚訝,“畢竟出題人不是寫文章本身的人,所以可能想的方向會不大一樣,這也是現在語文閱讀題的普遍現象”。
“80后”作家韓寒也曾“細心地完成”了針對自己文章《求醫》一節的中學語文閱讀題,8道題只做對了3道。甚至,他選錯了“畫線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韓寒對此曾評論說:“我真弄不明白為什么中國的語文喜歡把別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強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說是出題目的人的看法。”
“如果有人反駁說韓寒不會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題,那是因為他‘沒上過大學’的話,那怎么解釋我是高考出來的,卻做不對題?”幾年前是高考省前10名的周南說。
“我當時也認為答案給的不夠理想。”2009年福建高考語文改卷領導組成員之一、福建師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楊建成老師在談到《寂靜錢鐘書》最后一題時說,“現在的高中生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根本無法作答。”
楊建成認為,現代文閱讀出現這種情況在所難免。“命題者都從文本出發,只能就文本進行解讀,答案出來也就10天左右,與作者的想法有些出入也是正常的。”
但楊建成認為:“閱讀題總體來講,還是能考察出學生對文章的把握水平,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因為沒考慮太周到,而致學生覺得題目太難。”
對此周南有些異議。“我是作者,我做不出來,是我對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嗎?他們可以指責一個答錯題的學生不了解文章,總不能指責一個作者不了解自己寫的文章吧?”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