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指導:高中地理會考的復習策略
高中地理會考是高中學生地理課的水平過關考試。在高一學年的時間里,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指導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會考復習,時間非常緊迫。所以,做好地理會考的復習工作,有利于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綜合歸納,系統鞏固,形成知識網絡,以便學生更好地識記和運用,順利通過會考。本文通過分析近年來高中地理會考狀況及其地理會考試題的特點,總結近年來的經驗教訓,對以后的會考復習做簡單探討。
實施高中畢業會考是國家承認的高中畢業水平考試。對于高考不考地理科的理科學生來說,加強和完善高中地理會考制度,尤其顯得迫切。會考的實質是水平考試,是國家對每一個高中學生科學知識方面的合格考試。過去,理科學生因為地理不是高考科目,普遍不重視,產生偏科現象,一部分學生在期中、期末的考試中,地理不及格,而其它學科卻能達到80分以上,實施會考,對克服因文理分科的偏科現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重大意義。
高中地理會考復習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系統復習過程,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強化所學過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在認識上達到新的躍變,從而真正落實教學大綱和會考大綱的要求。復習目的在于對所學教材加以綜合,掌握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以便更好地運用到解題過程之中。
然而,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大力氣去記憶。因此,許多學生在復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盡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復習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學生為此甚至產生厭學、棄學思想。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呢?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學科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在頭腦里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系。如果我們教師不能充分認識到這些,而在復習內容多,時間緊的情況下,急功近利去走捷徑,只對著會考大綱帶學生畫重點,學生也就按照教師畫的重點去死記硬背書上的“零散”內容。這樣的復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倍功半,不會理想的。
所以,在高中地理復習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從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會考大綱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正因為如此,在復習過程中,就不能機械地把教過的內容再重復講一遍,而是要讓學生理解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結構體系,從而在頭腦中建立較完整的地理知識框架。具體的方法是,先帶領學生按順序回顧各章節具體內容,并形成各章知識體系框架,再幫助學生搞清各章內容之間的關系。這樣很容易使學生認識到,高中地理知識結構以宇宙環境為開端,因為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地球運動的特點和地理意義都離不開宇宙環境。而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即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點、性質、分布和運動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就構成了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所以高一地理上冊分別講了宇宙環境、大氣環境、陸地環境和海洋環境;而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農業、工業、人口與城市發展等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因此下冊又分別講了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構成地理科學的一對矛盾——人地關系,也正是課本最后一個單元: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正是通過人地關系這一對矛盾體,把高中地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就能夠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在復習過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著系統層次去思維和記憶,不至于無章可循,無從下手,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為進一步學好地理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途徑。
在上述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進一步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引導學生去尋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對一些難度不大的知識點,學生只要熟讀了教材,把握了要點,可不必多講。教師著重講清難點,并通過分析、歸納揭示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系統地認識到這些章節知識間的聯系,而不是去孤立、機械地識記這些知識點。
高一地理會考對于大多數差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翻閱了近幾年的地理會考試題 ,覺得這些年的會考試題除了遵循《考試說明》所提出的“為了發揮對教學的積極引導作用,減輕學生負擔,命題將緊扣教材,不超出《考試說明》的范圍”的基本原則外,而且在掌握試題難度方面表現了如下特點:
1.覆蓋面廣,起點低
歷年會考內容涉及上下兩冊所有的章和節。考綱上的知識點基本都能考到 ,覆蓋面廣大。但試題基礎性強,難度不大,體現了會考目的。這些年地理會考試題,大約有20%~30%的試題是課本最基礎、最基本的內容。這類試題難度小,只要學生有課本,老師講一遍,學生復習都可答出來。這類試題在各種題型中都有,特別是選擇題中常有這樣的試題。如: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產國是(美國 英國 德國 法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歐洲 亞洲 北美洲 南美洲)等。這些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都能答對一部分,能給他們以鼓勵,提高了這部分學生的信心。
2.難度小,著重考查雙基,突出重點
這些年來,每年的地理會考試題,難度雖高于起點,但難度不是很大,內容在課本上都有,著重考查雙基。這樣在大部分學校,只要教師堅持正常教學,學生堅持正常學習,并學完學會全部課程,試題基本都可答出。同時試題內容重點較突出,特別是讀圖部分,圖都來自課本之中,但又有一定靈活性,這樣既考“地”又考“理”,兩者有機結合,使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類試題比例較大,基本保證全省范圍85%~90%的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及格水平。這樣既可以面向全體學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又可以減輕學生負擔。
3.有一定區分度并適當提高難度
高中地理會考是面對全體學生,使絕大多數的學生能順利通過,題目不可偏難。但是,在穩定題型的基礎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分度。這些年來,每年地理試題總有10%~15%的試題難度相應大一些(但是沒有超出《考試說明》的題,沒有偏題怪題)。學習好的學生對這部分試題,也感到難答,或很難全部答對。這類試題在各種題型中都有,但讀圖填圖題最顯著。如這些年曾在試題中出過的某月某日太陽光照圖,大氣環流圖、季風圖、洋流圖、地質構造圖,人類社會與環境相關模式圖等。為什么要這樣做呢?要讓學生認識到,經過努力各科成績“過關”(即及格)不難,但要達到“優秀”就不容易了,特別是要達到“百分”,就更不容易了。這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任何科學文化知識都是博大精深的,要學好它都需要努力。
4.讀圖分析題多。
這是地理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
圖像題分數比例大,占試卷總分數的46%左右;圖像題中,既考顯性圖也考隱性圖(即無圖考圖)。而且顯性圖題的圖幅與分值較大,表明考題配分大,綜合題為主。甚至填空題,部分選擇題變為讀圖填空、讀圖選擇或“無圖考圖”。 這樣,不僅加大地圖內容考查的比重,也提高題目的靈活性,進一步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以上啟示我們,考生如果不熟悉圖像或不明確圖意,將會導致連環失分。所以平時教師要重視地圖、插圖、再造圖的教學,重視對學生識圖、 析圖、繪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樣才能在會考中打不敗之仗。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