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偏怪才幸存率低
[題記]
這個1月,注定是高三生的考試月。本市9所高校先后進行自主招生考試,其中兩場重頭戲——上海交大等五校聯考和復旦水平測試將在雙休日上演。高校自主招生實施多年來,贊賞者有之,質疑者有之,毀譽參半者亦有之。從今天起,晨報將陸續推出一系列思考性文章,探討自主招生的是是非非。
本周六和周日,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五所高校自主招生“五校聯考”和復旦水平測試將相繼舉行。鑒于其中兩所高校在上海的特殊地位,這兩場考試對許多高三學子意義特殊。一直被公眾解讀為偏才、怪才進大學“綠色通道”的自主招生,再次成為家長、考生和教育界人士關注的焦點。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面對“綠色通道”,所謂偏才、怪才走起來卻只好感嘆“難于上青天”。
困境一:偏才、怪才“幸存率”極低
“一直在說自主招生要招偏才、怪才,但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另一個問題。”本市多所高校的招辦負責人也有疑問:現在的中學里,到底還有沒有偏才、怪才?
一位教育界人士直言不諱表示,如今中學里的偏才、怪才已十分稀少,甚至到了“可遇不可求”的程度。他分析說,一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經歷的不只是一場高考(論壇),經過十二年應試教育磨煉,學生們有限的精力大多撲在了應付考試、競賽以及各種繁重的課業上,真正意義的偏才、怪才,能“幸存”下來的已經十分稀少。“偏的不一定是才,多數是偏科。”上海財經大學招辦主任魏立東認為,學科上出現“長短腿”現象的學生,只能算是“偏科生”,離所謂的“才”還有很遠距離。
困境二:綜合素質基礎仍是前提
有偏才、怪才,大學會不會要?對于這個問題,多數高校的回答驚人相似——“歡迎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但是必須有個前提:需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復旦大學”博雅杯“一直被喻為文科生的“自主招生”。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招生辦主任丁光宏教授說,“博雅杯”要選拔的學生是人文方面的拔尖學生,但這樣的學生也一定要有較高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綜合素質。對于大學自主招生面向偏才、怪才的觀點,丁光宏直言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喜馬拉雅山只可能矗立在青藏高原上。”
北京大學招辦的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如果一個學生基礎學科“翹腳”太厲害的話,將不適應社會發展,這并不是高校所需要的。
一位高校招辦主任還表示,如今高校本科教育實行的都是“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教育。如果一個學生太偏太怪,即使被高校錄取了,也未必能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
困境三:高考成績仍能“一票否決”
雖然高校自主招生在設立之初,說的是“打破高考一考定終身”,看似與高考“叫板”,實則又與高考有著難以割裂的聯系。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高校在給予考生自主招生優惠時,仍要求考生必須參加高考,同時至少達到高考一本線或更高分數線,才能最終拿到自主招生“入場券”。而這條一本線,也成了部分偏才、怪才的“致命傷”。
以北大為例,按照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的相關實施方案,面試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京大學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錄取的政策。某名牌高中校長分析說:“設想一個學生獲得降30分錄取的資格。以2009年夏季高考為例,北京大學在上海的錄取分數線是文史類538分,理工類554分,也就是說,這個學生要考到文科508分、理科524分,才能被北大錄取。而那次高考,復旦大學的文理科錄取投檔線均為523分,上海交大的文理科錄取投檔線分別為514分和519分。可想而知,對于一個嚴重偏科的學生來說,通過這樣的方式被北大錄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上海大學2009年自主招生中全面實行中學校長推薦制。在該校一份2009年自主招生總結資料中,記者看到,經中學校長推薦的100名學生中,有39名學生達到一本線,沒上線的學生最后都無緣上大,其中包括七寶中學校長仇忠海曾推薦的一名“外語奇才”。仇忠海說:“她曾在德國呆過半年,熟練掌握德語、英語,要是能進入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學習,必將成為優秀外語人才。不過她高考只考了465分,離一本線差6分,最后只能選擇出國。”據了解,上海大學當時曾經申請降分錄取她,但未獲批準。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