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高考生準備階段要學會快樂
高考對考生是人生的一次挑戰、一次機遇,誰都希望贏得最終成功。
可離高考還有4個多月,王女士就已經開始慌了:升上高三,原本在班級排名中上的兒子,如今成績卻“節節敗退”,性情也孤僻了許多。原因出在 哪呢?
“以前還沒放假,他都念著放假,一放假,就急著要出去找同學玩。可今年放假,他卻像平時放學那樣,把自己鎖在了房間。”1月28日晚,家住延平區的王女士向記者道出了心里的苦悶。
王女士和丈夫都是公務員,兒子小宇今年讀高三。在王女士的印象中,兒子雖然調皮,但也懂事,學習成績還不錯?尚∮钌礁呷螅毿牡乃煊X兒子悄悄地變了,變得孤僻起來。一回到家,就愛將自己反鎖在房間里;到了吃飯時候,大人得“三請四叫”,他才會磨磨蹭蹭出來。“以前他發考卷的時候,都不要我們說,自己就會把考卷拿出來給我們看,可到了高三,得我們去他書桌抽屜里找,才能看到考卷。”她和丈夫分析,是不是因為電腦一直都放在孩子的房間里,小宇迷上上網?夫妻兩人便將小宇房間里的電腦移到客廳。小宇房內雖然沒有電腦了,但兒子一聲不吭地呆在房間里的情況并未得到改善。
“我們不知道他在房間里干嘛?問他,他都說在看書,可他成績不升反降。我們想幫他找原因,幫他分析,可多問了幾句,或把話說得重一些,他就發脾氣。孩子有次和我們說,他活得太累了。我們聽了,心里很酸。”王女士現在最擔心小宇這種狀態,會影響到今年的高考。“我們其實特別希望他能像他表哥表姐那樣,要么到國外留學,要么考上重點大學。”
“學習壓力繁重,學生易較早表現出各種心理不適應的癥狀”
“以往都是到臨考時,各種心理問題才凸顯出來,可如今,很多高三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較早地表現出各種心理不適應的癥狀。”南平高級中學陳老師認為,小宇這種反常行為,是高考焦慮癥的一種表現。“學生在題海戰術面前,娛樂、運動的時間被大大減少,超負荷學習造成學生用腦過度;加上過度的高考壓力和枯燥的學習任務,這些都很容易造成學生精神抑郁。”
“競爭是社會現實,小宇的緊張是正常表現,否認緊張是自欺欺人。”南平市高級心理咨詢師吳劍認為,高考緩壓宜早啟動。王女士想要給孩子緩解壓力,首先自己得調整好心態,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加重孩子的緊張感。“有些時候,家長可能認為自己并沒有給孩子壓力,可有些時候,哪怕是簡單地詢問孩子最近的考試成績如何,都會給孩子帶去一定的壓力;其次,父母不要給孩子確定標桿,不要用他去和別的孩子作比較。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第三,學校在給學生舉行諸如百日誓師、沖刺高考等活動適當增壓的同時,還應當給學生減壓。如開展心理咨詢、舉辦心理拓展訓練、刊登相關心理方面的文章,班主任還應當做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個體情況進行個體開導。通過家長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幫助孩子學會去享受高三緊張、拼搏的日子。”
“高考是學習成績與心理素質的綜合考驗,到后期,心理素質的考驗越大,影響也越大。”吳劍希望高三學生能夠正確對待緊張。吳劍表示,從心理學上看,效率與緊張之間是一個倒U型曲線。如果在高考前能處于適度緊張狀態,是最理想狀態,對成績發揮也最有利。
怎樣使自己處于適度緊張?吳劍建議學生們,首先得正確對待成敗得失。“很多時候,當太重要太想要時,更會出現’求不可得‘的結果。”其次,要掌握相關的學習技巧,保持學習節奏,使學習張弛結合,不要連續學習多個小時。第三,要學會心理放松技巧,進行有效減壓。如進行協調性的運動訓練,或將心里不滿大喊出來等。第四,當學生自我感覺壓力太大時,自己很難進行自我解壓時,應主動咨詢心理醫生,理智與他人溝通。
“家長不要盲目給孩子施壓”
語文136分、數學136分、英語(論壇)139分、文科綜合257分……2009年高考放榜,建甌一中2009屆文科班學生林宬希以總分668分的好成績,考取北京大學。
在談到自己的育兒經時,林宬希母親陳艷坦言,自己和丈夫從不要求宬希要在班上排第幾,要取得怎樣的好成績。“我們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他盡力就好。從小到大,我們也沒有送他去參加什么補習班、培訓班,他的學習都是靠他自己去學的。”針對當前不少孩子一談到學習,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陳艷覺得,這是父母對孩子要求太高、又不能找到和諧溝通方法的結果。“只要他能無愧于心地和我說一句,’媽媽,我努力過了‘,這就夠了。貌似讓他放松,其實無形中也給了他壓力。”
“教子要嚴,但不能厲。不要一味否定孩子,要多鼓勵孩子發表看法,以平等的姿態交流、講道理……一旦獲取了孩子的信任,他有什么事都會找我商量。我和他亦母亦友,家庭氛圍很好。”不管多忙,每天,陳艷都要抽空和兒子聊上幾句,很多時候是邊吃飯邊聊。“我們什么都聊,學習、生活、電視劇……所見所聞都會交流。”陳艷謂之“飯桌談話”.這也養成了林宬希只要有什么心里話,都會和家人交流、商量的習慣。“我和他之間沒有代溝,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