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大學生參加13次高考
41歲的曹湘凡被稱為“當代范進”今年6月他將大學畢業他把自己稱為“販賣高考知識的零售商”
41歲的曹湘凡是湖南公安專科學校的大三學生,因13次參加高考,人稱“高考王”。也有人稱他為“當代范進”、“高考釘子戶”。
曹湘凡對這些稱號很反感,他說自己是“販賣高考知識的零售商”,“跟范進的唯一相同點就是都有一個好岳父”。他坦言,大學三年的生活讓他領悟到:人不該在一棵樹上吊死。
曹湘凡生于上世紀60年代末,湖南常德漢壽縣人。目前,他只身租住在長沙市高橋大市場附近的城中村內。這里遠離鬧市,到最近的公交站要走20分鐘。
這是一個不足8平方米的小平房,只有床和書桌。廚房和衛生間設在一起,幸好曹湘凡從不在那里做飯。即使在大白天,不開燈曹湘凡就沒法備課。書桌上,散放著高考輔導書。
這是曹湘凡在長沙的第40個“據點”,每月房租200元。10年來,他每年平均搬四次家,因為他租住的都是待拆房。房子拆遷后,他就要重新尋找落腳地。
分離的家
三代分居妻子南下
曹湘凡的老家離長沙200公里,那里住著他年過七旬的父母和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孩子們分別跟著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生活,妻子則在深圳打工。
曹湘凡很少回家,那里是他當年的高考戰場,“知識改變命運”的情結就是在那里結下的。
和那個年代的很多農村孩子一樣,中學時代的曹湘凡想走出農村,走進城市,而高考是唯一的途徑。
通過中考,16歲的曹湘凡進城了,就讀于漢壽二中。他喜歡上了縣城,因為“縣城有電影院、新華書店”。曹湘凡下定決心,日后要到城市生活,“跳出農門”,從此成為他考大學的原動力。
雖然愛上了有電影院的城市,但在長沙十多年了,他從未走進過電影院。
屢敗屢戰
“煮熟的鴨子飛了”
1987年,曹湘凡第一次參加高考,他只考了397分,離最低的錄取線還差60多分。他選擇了復讀。1988年和1989年的高考,曹湘凡同樣失利。
曹湘凡覺得暗無天日,躲在老家甚至不敢出門,更害怕正視父母的眼睛。他覺得自己“農民不像農民,知識分子不像知識分子”。
1989年高考,由于壓力太大,曹湘凡生病了,考試結果可想而知。他的中學同學此時已開始結婚生子,但這不是曹湘凡想要的生活。
一年后,“屢敗屢戰”的曹湘凡出現在山西太原,他成了一位“高考移民”。那年他考上了,但“因為是高考移民,沒有被錄取”。他不甘心,他依舊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證明自己的價值。1991年高考前,曹湘凡拿著家人讓他去買化肥的16元錢去縣城報名參加高考。
那一年,曹湘凡通過了大專分數線,他報考了湖南的稅務專科學校。“但學校沒有錄取我,因為我有過一段精神病史。”曹湘凡坦言。
他有時候會想,如果當時順利入讀稅務學校,自己的人生軌跡就跟現在大不一樣了。
廣州打工
曾在中信工地干活
到廣州打工,是曹湘凡生活中的一段插曲。由于當時參加高考有年齡限制,大齡青年曹湘凡失去考試資格,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從1992年到1996年,我在廣州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什么工種都干過。廣州那棟最高的樓開建時,我在那個工地上拌過混凝土。廣州購書中心內部裝修,我也去做過。”曹湘凡說。
不過,只要有空,他就會去中山大學轉轉,拖著一雙爛拖鞋,身上還沾著水泥漿。他至今還記得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大哲學系、北大國際政治專業、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專業、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專業……這些都是曹湘凡曾經最向往的大學、專業。
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曹湘凡終于參加了1997年的高考。“過了專科線,考上了湖南電大,通知書也寄來了,但一年要7000元的學費。”家境窘迫的曹湘凡沒有動心,當時,曹湘凡已結婚一年。盡管發出了邀請,但只有一位高中同學出席了他的婚禮。
感情危機
離婚結婚再高考
曹湘凡并不害怕自己被同學視為“另類”,他決定繼續向高考沖鋒。1998年,他參加全國成人高考,還考上了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由于家庭原因”,曹湘凡向校方申請推遲一年入學,并獲得了批準。但到了第二年,曹湘凡仍然沒有入學。“當時,除了學費的原因,兩口子之間還出現了感情危機。”曹湘凡對記者說,那段時間特別難熬。
到了后期,曹湘凡參加高考的目的是為了做家教。
2001年,限制參加高考年齡的規定被取消,曹湘凡立即回到漢壽報名。“我覺得機會來了。”但處在感情危機和生存壓力下的曹湘凡,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
經過令人疲憊的拉鋸戰后,2002年,曹湘凡終于跟前妻離了婚,隨后又跟一位比他小14歲的女孩結了婚。“高考前的一個月內,我拿到了3張證明:離婚證、結婚證、準考證”。那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是“心靈的選擇”。揮毫間,曹湘凡真情流露,寫下了幾年間和前妻從甜蜜到分裂的愛情。
“這一次語文成績不錯,110多分,以前我語文都是不及格。主要是作文寫得好。”曹湘凡說。
人生轉軌
高考為了做家教
隨后幾年曹湘凡參加高考的目的發生了變化。“參加高考,是為了調研,為了做家教時更有經驗了。”曹湘凡說,這幾年的高考,他的分數都過了大專線。
10年來,曹湘凡可謂“桃李滿長沙”。他在自身參加高考的同時,也輔導了許多高三學生。“我最早輔導的那個學生,考上了湖南大學金融系,如今在一家銀行的支行做行長。”
從1998年做高考家教開始,曹湘凡一發不可收拾,他與高考的較量在“學生”們的身上延續。“我現在同時教30多個學生,最多的時候有50多個。”曹湘凡算了算,接受過他輔導的孩子,足有633個。
由于接受過輔導的學生,成績進步明顯,曹湘凡在高三學生家長中逐漸有了良好的口碑。
曹湘凡現在的生活,都和高考輔導相關。他要么在備課,要么在去學生家的公交車上,要么正在輔導。“我其實是販賣高考知識的零售商。”
老曹被問過很多類似的問題:“你高考成績不突出,憑什么家長會讓你來輔導他們的孩子?”他答道:“這好比教練員跟運動員的關系。比如劉翔的教練肯定沒有劉翔跑得快。”
家教收入
每個月6000元
家教是曹湘凡的主要經濟來源。“每個月6000元,比一般的白領還多。”但曹湘凡需要養三個孩子和父母,再除去自己租房和平日開銷,就所剩無幾了。
至今,妻子在深圳打工,曹湘凡說是被他氣走的。2007年,曹湘凡參加了第13次高考,又一次通過了大專線。這一次,39歲的曹湘凡走進了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法律系,和“90后”年輕人坐在同一間教室。曹湘凡說:“當時指導員給我打電話,說這個學校就業前景不好,但學風很正。我自己也想體驗一下大學生活。”曹湘凡說。
妻子對他的舉動不支持,并告誡他“畢業就會失業”。曹湘凡說,就讀前,他也知道畢業就可能失業,因為“超過35歲,他沒資格報考公務員;長沙市區的公、檢、法等單位,他這個學歷也進不去;基層的工作人員,一個月就1000多元,這個收入根本沒法養家”。
曹湘凡的新領悟
“人不該在一棵樹上吊死”
三年的大學生活,曹湘凡一方面要到學校上課,另一方面還要繼續做家教養家。幸好,學校每年發放的獎學金解決了他的學費問題。
今年上半年,曹湘凡即將畢業,他并沒有怎么去找工作,和小他20多歲的后生搶機會,他沒有優勢。有一次,曹湘凡問一個在檢察院工作的學生家長,能否安排他到檢察院工作,對方的回答是:“你要教我們的孩子,我放心;你要到檢察院來工作,連掃地的資格都沒有。”這讓曹湘凡大受打擊。
對3年的大學體驗,曹湘凡說他并不后悔,因為“人生更完整了”。“偏執有點不對,人不應吊死在一棵樹上,特別是在社會多元化時期。”曹湘凡說,這個認識是他在大學里獲得的,算是上大學的一大收獲。
他說,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在1991年考稅務學校時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學校因為我得過精神病不錄取我,我可以向社會求助,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曹湘凡的故事經報道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包括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2006年高考前夕,張春賢為他送上祝福,祝他好運。2007年9月開學后不久,張春賢曾委托秘書打電話鼓勵他:“小伙子,好好干!”
曹湘凡說,他計劃給張春賢寫一封信,申請“去長沙最差的學校當老師”。他覺得自己盡管已經年過40,但“正是干事業的黃金年齡”。
曹湘凡2007年高考總分499分
語文 108分
數學 114分
英語(67分
文綜 210分
湖南2007年分數線
一本 562分
二本 526分
三本 466分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