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的“刁鉆”考題是有益的嘗試
2月7日是復旦大學自主選拔錄取面試中江浙考生面試的日子,411名考生接受了復旦大學專家團的面試。記者在場外采訪了多位考生,聽他們談到了參加面試時所遇到的“刁鉆”問題。(見2月8日《揚子晚報》)
筆者注意到,這次復旦自主選拔在考查“思維能力”方面有了明顯突破,這是一種有益嘗試。很多“刁鉆”問題不僅跳出了“死記硬背”的窠臼,而且頗具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比如,“如果你來設計世博中國場館,要突出世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你會怎么設計”、“宿舍裝空調,有人愿裝,有人不愿裝,怎么協調”、“你認為美丑的本質是什么”,等等。其實,這些考題并不“刁鉆”,只是學生們平時見得少而已。
應該說,這些考題很好地體現了“自主招生”的特點,也體現了出題者的個性。另外也有一些考題看似不靠譜,比如,“手上這支筆,如何證明它不是一支筆”、“為什么天上只有一個太陽,而自行車有兩個輪子”,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看出考生們的智慧、應變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對此,或許有人會產生疑問。但筆者以為,既然是自主招生考試,就應該允許出現這些個性鮮明的“刁鉆”考題,也應該信任出題老師的判斷水平。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試,陳寅恪出了一個對對子的小題目,上聯是“孫行者”,結果周祖謨對以“胡適之”。陳寅恪說對得這么好,考任何系都該錄取。當時一些教授認為這個考題太“小兒科”了,難以錄取到真才實學者。然而若干年過后,周祖謨先生作為語言學家在其專業領域作出了貢獻。
自主招生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多渠道發現人才,理應探求和傳統考試有所不同的渠道。在出題內容上,應該提倡和傳統考試內容不太一樣,否則,“自主招生”不僅可能變成一種浪費資源的“小高考(論壇)”,而且也難以選拔到偏才、怪才。
總體來說,復旦的“自主招生”考試,雖然離真正的“自主招生”還有一段距離,但在探尋“高校招考自主權”的道路上,我們應該鼓勵這種非常有益的嘗試。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