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取消高考分批錄取 保證差生入學
本報訊(記者唐小濤)昨天除了圍繞大會報告發言,全國政協教育界別首日分組討論的主題幾乎只有一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高校招生
取消分批次錄取冷門專業先考
對于改革“一考定終身”,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的看法是可以嘗試多種辦法選拔學生,比如清華大學參與的五校聯考(上海交大、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大、南京大學等五所名校2010年通過聯考方式進行自主招生)就是成功范例,能夠招到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王光謙昨天透露,他已提交提案,核心內容是取消高校招生的批次。“現在高校招生都分零批次、一批次、二批次等,客觀上形成學校的好壞之分”,這樣,學校的目的是升級而不是教學。學生不懂,都沖著批次靠前的學校報名。王光謙建議劃定一個最低分數線,各校同時錄取,這樣“差生”就有了同樣的受教育平臺,而好學生則會更好。
對改革現行的高考制度,王光謙給出了三個辦法。一是與高中教育相結合,即考查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受訓情況。二是與人口相結合。“河南有1億人,清華招100名學生。而在北京卻要招400名學生”。他建議拿出50%的招生指標按地區人口比例劃分,這樣落后地方的學生也有機會上好學校。最后一個辦法是與專業結合,“現在很多專業沒人報,但這些專業又需要人。可以讓這類專業先招考,這樣也解決問題。”
素質教育
人生不是短跑,何言“起跑線”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顧也力委員擔憂的是孩子的學習“痛苦指數”。他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理論完全是害人理論。“什么才需要起跑線?短跑!人生是一場短跑嗎?”從小就讓孩子學這學那,其實是為了家長的面子,完全不顧孩子的潛力,讓他們感覺讀書就是考高分、進好學校,這是對孩子心靈的扭曲,使他們不包容。
顧也力提出,小孩完成學業,最好不要用分數來衡量,可以用A、B,甚至不公布。“學習的目的不光是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體魄、人格、包容的心態等等”。
去行政化
急的不是取消級別,而是遏制權力濫用
在昨天的討論中,去除高校行政化成為討論熱點。在痛陳高校行政化的弊端的同時,大家也逐步達成共識:去除高校行政化不是“一刀切”地馬上取消行政級別,而是要遏制行政權力的濫用。
高抒委員專門在高校中做了調查,很多年輕教師反映高校中的行政權力常常截留各種資源和榮譽,使得一線教師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資源。另一位來自高校的委員也提出,每年暑假,學校的后勤人員都要把校舍重新裝修一遍,這當中是否有貓膩?委員們認為,高校中的行政權力濫用是當下制約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學行政“五化”
其一大學官場化
我國大學校長基本上按照黨政干部的方式來處理,直接由上級任命,其中“985工程”中的38所知名高校還要由中組部直接管理。而教育部司局級官員直接下派到部屬大學當校長更成為一種常態。現在有31所大學的黨委書記和校長是副部級。
其二資源分配行政化
在學校內部,“官老爺”把持一切,在職稱評定、課題申報等重要學術資源分配中,各級領導都享有“特權”,擠占了有限的學術資源。這些領導掌握著權力,決定教師拿課題、評職稱等各種事宜。
其三評價機制一元化
如今的現狀是,各種大課題和獎項多為政府所設,得到這些獎項,意味著你的學術地位受到認可;得不到,意味著你被排斥在主流學術圈之外。不管你再有名望,獲得了多少輿論掌聲。
其四教授人格矮化
一位在美留學多年的學者戲稱自己為“表格教授”,因為在回國近五年的時間里,他把相當一部分精力花在了填表上———一級學科申報表、研究基地申報表、重點學科申報表、社會科學基金申報表、單位考核聘任表,等等。這也是行政化使然,因為有多少一級學科、多少研究基地,發表了多少論文,都是學校各級領導的政績。
其五學生世故化
本科生學會了行賄教師換學分,研究生 忙于為“老板”做項目而無暇學業,有些學生團體幾乎成為“官僚試驗田”或“微型名利場”。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