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制度遇信任危機 應研判加分對象
【事件】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將矛頭直指高考加分政策,稱這是對絕大多數“裸考”學生極大的不公。前天,全國政協委員杜黎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不諱:應當取消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加分項目。
中廣網北京3月6日消息 針對高考加分的問題一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對此,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葉海林做如下點評。
葉海林:新聞中提到的有些政協委員已經提出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嚴重異化成為以權謀私的工具,高考加分政策面臨信任危機。一般來說,政策面臨信任危機有兩個辦法,一是想辦法完善它;一是干脆廢除它。高考加分政策已經執行了很多年,廢除還是完善,要看高考加分政策到底是由幾部分組成的。
大概有四類學生可以獲得高考加分。一類是所謂品學兼優的學生,如三好生,這類學生已經異化為單純依靠學習成績恒量。給這部分學生加分是毫無必要的,他自己完全可以考上自己想去的學校。這類加分確實應該取消,特別是對那些已經異化為以成績論成敗的高考考區,實際上給成績優異者加分,只是為了保證學校能有更穩定的名校升學率而已,這是沒有必要的。
第二類是特長生,這部分加分實際上是問題最多的。解決方法很簡單,高校有自主招生,沒必要由高考單位規定。
第三類是英雄模范或其后代。有些高中生作出了其他孩子作不出的成績,比如英勇救人、與壞人做斗爭等等,付出很大的代價。應該給這部分學生加分,甚至讓他們免費上大學,這是表揚社會正氣。
同樣,也應該給英雄模范的子女加分,因為他們的父輩做出了這樣的犧牲。這一類不但沒有減少加分的必要,反而應有所加強。當然,審核英雄行為是技術問題。
第四類是少數民族考生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生,這是體現教育公平的加分制度,也是應該完善的。
只要監督制度能夠得到完善,高考加分政策未嘗不是體現教育公平、推崇社會良好道德的手段。對這個手段沒有必要一刀切,只是在技術上加以完善。至于其他幾類,完全可以取消。如果可以把學生類別分清楚,這個問題倒是容易解決。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