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稱高考獨木橋暗藏捷徑 特權成通行證(2)
有其屋VS有其產
我國的保障性住房應首要解決“居者有其屋”,而不是“居者有其產”,30%至40%的居民可以通過廉租房解決問題。至于居者有其產,則是發展到更高階段才能解決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于煉
在各大城市的年輕人為買不起房而“哀鴻遍野”的時候,于煉代表提供了一種新鮮的觀點:有屋未必有產。大意是說,買不起房,可以先租房“過渡一下”。
乍一聽非常有理:“30%至40%”的廉租房,既能讓買不到房的人有房可住,又可以有效沖淡權力尋租,房價迷局似乎有解了。
且慢。于煉委員似乎還不明白,為什么年輕人總是要買房才會有安定感?面對月月攀升的房價,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如果不及時出手,自己攢錢的速度遠遠追不上房價瘋漲的速度。
搞教育VS拼體力
現在教育甚至成為拼體力、拼消耗的一種勞動。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
所謂“教育”,無非是一千年前韓愈所講的“傳道授業解惑”。但如今,教育已經被作業、考試所充斥,隨著體力消耗的不斷增加,不僅學生疲憊不堪,老師也難以承擔這樣的壓力。
張志勇代表著重的,是對中老年教師不斷退出教學一線的遺憾,從中也能看出制度的弊病——如果這些“靈魂的工程師”只是在不斷地拼體力、拼消耗,我們不僅要擔心工程師的生活狀態,更要擔心那些年輕的“靈魂”,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足夠飽滿,足夠健康?
種糧食VS賣商品
“我天天去試驗田,每天都跟農民打交道。最近他們看到我就訴苦說,稻米收成倒是高,但是糧食不值錢,還是窮啊!”
——全國政協委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提高水稻產量,讓大家能吃飽。結果現在“老革命遇上新問題”,飯是能吃飽了,但農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提高,因為“糧食不值錢”。
這大概是自然科學家難以明白的問題:不是糧食不值錢,而是人們沒種出值錢的糧食。30年前,水稻只是一種讓人抵御饑餓的食品,而現在,已經不斷有人呼吁,讓水稻變成一種“商品”。
當然,讓糧食變成商品,還有很漫長的路,要搞品牌經營,提升品質,還要整合推廣,這自然還有待于國家政策的進一步扶持。但至少,農民們終于有機會跳出“欠收豐收都窮”的怪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