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變味”引存廢之爭 被指服務少數人
2009年高考前后,鬧得沸沸揚揚的“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慶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事件,讓執行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帶來了信任危機。今年兩會期間,高考加分制度仍是代表委員熱議的一個話題,他們認為,不在陽光下接受監督的“加分”必然會加劇教育不公平現象。
高考加分成了“少數人的紅利”
高考加分制度本是為了糾正高考選拔人才中“一刀切”偏差而建立的,旨在幫助弱勢學生考入高校。然而,近年來,這項制度在推行過程卻出現了加分項目過多、弄虛作假等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質疑,使其公平性受到沖擊。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眉山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夏績恩說,現在的高考加分項目越來越多,過泛、過濫甚至過于隨意加分,是對在“高考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個基本原則的沖擊和褻瀆。近年來,各地各類高考加分政策已多達190多項。
他在當地作過一次調查統計,本省共有高考加分項目62項,可享受高考加分項目的學生占報考學生總人數的16.3%;實際錄取結果享受高考加分項目的學生人數占享受高考加分總人數前三位分別是:民族加分項目、特長加分和省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加分。
“加分制度已成為一條隱蔽于僻靜處的特權小徑。”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副檢察長李鉞鋒說,“一些加分規定出現‘加分尋租’、‘特殊的獎勵政策’現象,讓這項初衷是為了尋求教育公平的制度,卻淪為了少數人的‘紅利’。”
據他透露,北京大學去年錄取的24名重慶考生中,有17人為加分考生,其中13人憑借“二級運動員”加分,4人憑借少數民族成分加分。“部分學生家長為了幫助孩子上大學、名校,千方百計到處托關系開假證明,騙取加分,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在一些地方,花錢就能買到‘二級運動員’證書。”
政策“變味”引發存廢之爭
山東省教育廳近日出臺規定,從今年起,山東全部取消省內制定的高考加分等照顧性政策,強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在招生錄取中的作用。今年兩會期間,高考加分政策也在代表委員間引發了存廢之爭。
“應當取消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加分項目。”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監察局副局長杜黎明委員坦言,如果學生真的很優秀了,又何必需要再加分?對這些學生加分過多,對絕大多數‘裸考’的學生就形成極大的不公平。
全國人大代表、銀川市唐淶回民中學教師呂新萍說,特長加分的高考政策也讓城市孩子“不堪重負”。琴棋書畫和體育項目等,本應是學生的興趣愛好,但當與高考掛鉤,那些本來應該快樂的東西就變了味。
“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讓他們參加各種學習班,奧數、體育、航模、琴棋書畫,沒有時間玩,剝奪了他們本應擁有的快樂童年,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呂新萍無奈地說。
杜黎明也認為,為鼓勵學生興趣、提高綜合素養,不能簡單地與高考加分掛鉤。“只有報考相關專業才加分,報考其他專業則不應加分。從長遠來說,更應取消高考中的所有人為加分,還高考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提及高考加分政策,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涂文濤認為,加分政策本身并沒有問題,像民族加分項目,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落后,教育整體水平低下,如果不給當地學生加分,那他們考上大學將難上加難。“最近,高考加分政策出了一些問題,但不能簡單地廢止,應該進行規范和加強監督!”
規范加分,將政策置于陽光下
針對社會各界對高考加分政策的廣泛質疑,教育部也提出在今年要規范特殊類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如何規范高考加分,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關鍵在于減少一些不科學的加分項目,并將加分政策的執行過程置于陽光下。
代表委員們認為,教育部門應該在廣泛、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特別是高考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全面清理、調整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分值以及適用范圍,做到寧缺毋濫。
“如何取消變質的加分項目,保留大多數人認可的項目?”李鉞鋒說,可以舉行高考加分項目聽證會,邀請學生、家長、老師、學者、媒體、黨派成員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參與討論,廣泛征集意見,及時調整改革高考加分制度,嚴格清理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分值以及使用范圍,使加分政策更加合理、公開、透明。
夏績恩說,對于音、體、美、書法、舞蹈特長學生的加分項目,必須對參加的考生資格進行認真、嚴格的審查和進行相應的專項測試,建立并完善初試和復試兩級認定操作程序、并且切實加強對其兩級操作程序行之有效的監督,嚴防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和出現“南郭先生”。
“同時要進一步健全監督機制,增加透明度。”李鉞鋒認為,相關部門應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現代科技手段,對高考加分信息進行徹底、全面的公示,以接受廣大民眾的廣泛監督。“特別是公示周知范圍和公示地點,一定要選擇在其同學、老師、就讀學校、考生所在地和出生地,因為這些人最熟悉、最了解加分考生的實際情況,最能發揮公示監督的作用,否則就失去了公示的意義。”
“將高考加分制度放在陽光下,才能保障教育公平。建議在教育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設立專門的舉報電話和信箱,切實建立和暢通舉報渠道,一經實名舉報必須一查到底,并將查實和查處情況向舉報人反饋、向社會公布。”夏績恩說。(采寫記者 葉建平、朱薇、艾福梅、鄭曉奕)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