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家長最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報誤區解析(2)
這個家長錯在忽視志愿梯度,誤將平行絕對化。該家長認為,第一志愿填報中國民航大學本應是十拿九穩的事,但他沒有想到該校2006年5月30日前還叫中國民用航空學院,升格后投檔分會提高。最可惜的是第二志愿的平行志愿沒填好。雖說平行志愿是并列志愿,按照“分數優先”的原則向學校投檔,可有效避免“志愿優先”產生的一些弊端,但并非考分高于被選院校的投檔分就會被錄取。一般來說,只有當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時,才會考慮第二志愿考生。而這個家長所選的高校都是歷年來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高校。再則,平行志愿間同樣需要保持“志愿梯度”,即平行志愿中的幾所院校應參考歷年調檔分從高到低排列,而他填報的四所院校并未形成梯度。
圈主點撥:填報第二志愿要把握三原則:1.“有效落差”原則。所謂“有效落差”是指那些第一志愿上線生源不足的院校,才會給第二志愿考生錄取的機會,所以應該把那些近年來出現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為第二志愿的主要選擇對象;2.把握“先后順序”原則。平行志愿的組合和排序是有技巧的,不能隨意。一般來說,應將自己最想就讀的院校和喜歡的專業排在前面;3.把握“保底錄取”原則。當第一志愿落選后,確保能被錄取到符合最低要求的學校是填報第二志愿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須選擇一所第一志愿錄取不會滿額的學校作為保底志愿,以確保不出現上線落榜現象。
誤區五:草率從事,馬虎填報
如果孩子估分不準,家長在幫助填報志愿時更要三思后行,且不可草率應付,否則追悔莫及。2008年高考,家長圈里有一江西家長的孩子學習成績極不穩定,平時月考在班上的名次時上時下。高考后填報“提前批志愿”時,孩子分都沒估,就說:“考砸了,上‘二本’都成問題。”家長便信手為孩子填報了兩所普通院校。高考分數和分數線公布,2008年江西省理科一本線為512分,而孩子的成績為532分,高出一本線20分,完全可以被很多一本大學錄取的他,卻不得不“高分低就”,就讀一所二本院校。
2009年,河南一考生估分570分,實際考了590分,本來可以讀一所名牌大學,家長卻在一批一志愿里幫她報考了南方一所普通大學,孩子被錄取后后悔得要命,最后選擇了復讀。
圈主點撥:估分不準無疑給填報志愿增加了難度,這對填報志愿要求更加嚴格,倘若再草率填報志愿,更容易失誤而后悔。對一些應屆生來說,放棄錄取,選擇復讀,或許是條以退為進的上策,但是復讀的不確定性太大,誰又能保證復讀一年后還能考出原來甚至更好的成績呢?而對大多數家長和考生來說,只能吞下“馬虎”帶來的苦果。
誤區六:服從調劑,就會吃虧
2008年高考,高三家長圈里一甘肅家長的孩子考了560分,超過一本線2分,因為志愿填報失誤,她與重點大學擦肩而過。這位家長填報志愿前反復比較一本高校在本省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后,在一本志愿欄里填報了蘇州大學、鄭州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但在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時都填了“不服從”,結果與一本無緣。后來得知,孩子成績高出蘇州大學最低錄取分數(558分)2分,未被錄取完全是“不服從”給害的。
圈主點撥:如果“服從專業調劑”,考生檔案被投進某所大學后,所報的各專業均未被錄取時,有可能被調劑到該校未錄取滿額的專業。對于不具備分數優勢,又不愿復讀的考生,最好服從專業調劑。特別是對孩子心儀的大學,如果它的所有專業孩子都能夠接受的話,應該選擇“服從專業調劑”。但對于專業傾向很明顯的孩子,或者所報的學校里有孩子不能接受的專業,還是不服從調劑為好,否則一旦調劑到孩子不喜歡的專業,孩子學習起來如同嚼蠟,可能年年“掛科”、年年補考,四年下來只是混了張文憑,也就失去了意義。
誤區七: 盲目隨從,不切實際
家長和考生填報志愿時,根據估分或高考分數認真分析即可,切莫三心二意、左右搖擺。2007年,河南省一位考了632分的同學想報武大,老師覺得可行,志愿草表上填的也是武大,可交正式表那一刻他卻聽從家長意見改報前幾年較冷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結果孩子分數高出武大錄取線2分卻低于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2分,未能如愿。為此,家長后悔,孩子流淚,不得不再復習一年。還有一些家長填報志愿沒自己的主心骨,看人家孩子報什么,也就跟著報什么。孩子的成績不一樣,志趣不一樣,人家填報的學校、專業能被錄取,而盲目跟著人家走,不一定就能被錄取。
圈主點撥:填報高考志愿是一種個人行為,應該完全由個人根據自己的實力和所掌握的信息做出最佳選擇,別人的意見只能作為參考,切忌填報志愿時不根據自己的情況,盲目跟風。
誤區八:提前批一定要填
提前批錄取的院校越來越多,提前批雖然增加了考生被錄取的機會,但它還具有攔截功能,把握不好就會帶來損失。2004年,一名女生考了開封市文科狀元,本來可以讀北大等名校,但估分填報志愿時,家長卻因為求穩,在提前批報了東北師大而最終與北大無緣。這幾年聽到太多孩子本可以上北大、清華,卻因報了提前批院校被錄取,而無法再去自己填報的一本志愿院校。為此,廣大家長在為孩子填報提前批志愿時,最好要填報略高于自己孩子實力的高校,即便錄不了也不吃虧,對于在全省排名靠前的頂尖高手,報提前批更要慎重。
圈主點撥:“提前批志愿”是把“雙刃劍”,它既能增加一次被錄取的機會,也能阻止考生進入下一批次的錄取,所以要舞好這把劍需慎之又慎。若估分不準,特別是平時成績忽高忽低的考生,“提前批志愿”尤其要慎重,因為一本及二本的招生計劃多,考生選擇余地會更大。
誤區九:目光狹隘,故土難離
不少地方,特別是直轄市和東部沿海一些城市的家長不愿讓孩子到外地上學,寧可躲在“家里”讀二本,也不愿到外地讀一本。2009年高考,北京一位家長的孩子考了542分,比北京文科一本線高出8分。家長一心只想把孩子留在身邊,本科一批次全部填了北京高校,一志愿報了北京語言大學,二志愿報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結果沒被錄取。
圈主點撥:應當看到,各地都不乏部屬重點以及特色鮮明的普通高校,與北京高校相比,這些學校的錄取分數相對較低,當考生競爭北京的大學實力不足時,可以主動把眼界放寬,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其他地方的大學。填報志愿要以上學為目的,特別是要找到適合個人興趣的學校和專業,如果僅僅以地域加以區分就會舍本逐末,失去好的錄取機會。
誤區十:專業選擇只追熱門
很多名校的熱門專業報考人數過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的人數為計劃招生人數的數倍之多,“撞車”現象嚴重。家長圈里江西一位家長朋友的孩子2006年高考志愿里報了廈門大學最熱門的會計學、財政學等專業,且不服從專業調劑。分數出來后,孩子雖然超過廈大投檔線2分,卻因為不服從專業調劑落榜,最終走上了復讀之路。
圈主點撥:志愿的選擇并不等同于未來的職業選擇,特別是偏文的漢語言文學、法學、新聞學等專業,將來從事的工作與本專業有關的約為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孩子報志愿時,最好以走為上策。既要選報“熱門”專業也不要忽視“冷門”專業,要綜合分析填報,慎重從容。
其實,繞過以上誤區并非難事。填報志愿時,對比評估各高校、專業的錄取情況,充分利用相關數據、資料,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大膽填報,做到情況熟悉、目標明確、選擇慎重、信心充足、有后路可走,這樣自然會取得合情合理、令人如意的戰績。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