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高考比簽誠信承諾書重要
去年高考發生的重慶狀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引起全國輿論嘩然。近日,教育部發布今年高考招生工作規定,與往年辦法相比,特別添加了在報名提供材料時要簽訂誠信承諾書的內容。
每一則有關高考的消息都足以引起公眾關切的目光,作為中國的“第一大考”,高考仍然關乎著無數人的命運。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篩子面前,多少學子的前程道路由此發生轉捩。金榜題名則一舉成名天下知,名落孫山則十年寒窗無人問,公眾把人生榮辱、事業成敗緊緊與之維系在一起——高考無疑寄托著公眾的無限期盼。
可高考又歷來最讓公眾牽腸掛肚。從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到吉林松原高考舞弊,再到重慶民族身份造假,圍繞著高考每每可以不經意間揭開考試秩序失范的“燈下黑”。為什么在高考關頭這么多人愿意鋌而走險甚至以身試法,個中緣由頗多。譬如,以權力與金錢為后盾打通作弊之路,違規成本太低助長造假之風,誠信教育缺位、社會誠信體系亟待重塑等等。只是,考試作弊的痼疾頑癥太多,一紙承諾書恐難以使之藥到病除。
眾所皆知,如今參加英語(論壇)四六級考試都需要填寫誠信承諾書,可是抄襲、舞弊的現象依舊不減當年。在過級與誠信的抉擇面前,學生之所以違背承諾選擇作弊,并非他們全然不懂誠實守信。只不過,在社會氛圍的熏陶下,他們萌生這樣一種意念:考試過級至關重要,即便不能憑借自己之力順利通過,也要想方設法投機取巧。對于高考來說更是如此。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偏頗思想仍占據絕對主導的今天,高考不啻為一種集體性社會信仰。大學的校園生活如何多姿多彩,高校的象牙之塔如何光鮮亮麗,高學歷如何走俏吃香,在此種片面性社會誤導之下,憑借高考鯉魚躍龍門成為莘莘學子的夙愿,亦不知還有多少范進式人物正在為高考摩拳擦掌。可“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能夠順利拿到通行證畢竟不易,高考的“甜葡萄”又誘人垂涎,能力不足摘不到者只能費盡心機動用不正之術。可孰料,到頭來很多人才發現這顆葡萄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甜。
在文憑的含金量越來越受到質疑的時下,大學生不再是社會的寵兒。四年大學時光看似美好,度過之后才覺迷茫。進入畢業年后大學夢想破滅的“高考狂人”曹湘凡,知識未能改變命運的楊元元,為工作生活四處奔波“蟻族”,在他們身上都可以看到對高考過度信仰和崇拜的影子。這也啟發學校要引導學生理性看待高考、正視大學生的現實處境,不過度吹捧和美化大學,讓高考和大學在公眾心目中走向神壇。只有這樣,考生及家長才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甚至正在醞釀的高考造假舞弊也或將悄然偃旗息鼓。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