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18名學生開始“科學家培訓”
被高等教育界稱為“珠峰計劃”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在全國11所高校悄然啟動,復旦作為入選高校之一已啟動了“望道計劃”,全校對物理學感興趣的18名同學,將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幸運兒。
沒有量化標準
“只是埋下大師的種子”
一代科學巨匠錢學森在離世之前留下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在許多教育界人士眼里,正是教育部對“錢學森之問”的有效回應。首批入選的11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教務處處長陸昉表示,復旦于近日正式出臺了“望道計劃”,從全校學生中選拔對某一基礎學科感興趣的學生,組成“研討班”進行培養。
院系將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內的知名教授定期主持學習研討班,引導學生去發現、思考、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獲益。除了名師的小班化輔導,學生們還將獲得參與國際項目、推薦前往國外一流研究機構、本校直升等機會。對于進入“望道計劃”的學生而言,“考核”并不是主要手段,教育者更希望通過集結優秀資源的高平臺的搭建,讓學生們發揮潛力,成為思想活躍、眼界開闊的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望道計劃”只是埋下大師的種子,“讓其走上科學家之路。”陸昉說。
實施“俱樂部”管理
學生可主動申請退出
陸昉表示,與其他一些高校的培養計劃不同,復旦選擇了更為寬松的培養環境。“有些高校選擇獨立建院,對選拔出來的學生進行集中式精英化培養。”陸昉解釋道,“我們衡量過后覺得這種方式限制了學生的自由選擇;另一方面,圈定學科、院系,也不利于交叉學科的發展。”由此,“望道計劃”采用“研討班”這種類似“俱樂部”性質的相對寬松、自由的組織形式。
該形式的亮點就是有退出機制,在培養過程中,學生如果發現自己興趣轉移了或者不適應這種培養方式,可主動申請退出。學校如果發現上述情況也可請學生退出。“這種自由進出的動態化管理將有利于學生調整自己的興趣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其研究熱情,由內到外強化其研究能力。”陸昉如是說。
據悉,作為最先出臺“望道計劃”培養方案的院系,物理學系已完成了首批學生選拔,從全校2009級各專業選拔出來的18名同學,經過筆試和面試,將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幸運兒。
“望道計劃”將從首批進行的理科試點中汲取經驗,在接下來的“985工程”三期規劃中將會把文史哲和基礎醫學等學科納入其中,進一步完善復旦基礎學科的建設。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