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線“卻“落榜”的背后原因
2009年,筆者在某省高考錄取場里工作時,在一本錄取期間一位理科考生將電話打到信訪辦,質問工作人員,“為什么我前兩天打電話咨詢時被告知我的的檔案已經被投進川大了,而就在剛才我又接到通知我去填征集志愿的電話,為什么我沒有被川大錄取,我的分數夠了他們學校的調檔線啊,你們是不是搞錯了?”經詢問,工作人員得知這名考生的分數是521分,查詢他的投檔軌跡,確實發現該考生的檔案曾經被投到四川大學,但因為他的分數都沒有達到所報考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又不服從專業調劑,于是被退檔了。當工作人員將考生填報的所有專業錄取分數線告訴他時,這位考生無奈地表示,“原來我以為只要上了調檔線就可以被錄取,沒想到,還要看專業錄取分數線和是否服從專業調劑。”其實,進檔后被退檔的原因很多,考生的分數沒有達到所填報的專業錄取分數線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這位考生正常落選的現象,也通常被稱為“上線落榜”。
一般來說,“上線落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考生上了某批次的省控線,卻最終沒有被該批次的院校錄取;一種是考生上了某所院校的調檔線,檔案也被投進該校,但由于某種原因,最終被退檔導致正常錄取時落選。在很多考生和家長眼里,考生的分數只要上了相應批次省控線就可以填報相應高校,只要考生的檔案被投進某所高校,考生就可以安枕無憂了,被錄取那就是鐵板釘釘的事。實際上,考生上了某批次的省控線或者某校的調檔線并不意味著考生就一定會被錄取,影響考生能否被錄取的因素有很多。
調查
“上線落榜”背后的原因
每年高考錄取時,都會有一部分考生雖然高考分數過了相應批次省控線或者檔案投進了某所高校而無法被錄取,這也是高考錄取中正常的現象。由于高考是分批次錄取的,各省級招辦在每個批次都會根據各批次院校的招生計劃以及考生的高考成績分布按照一定比例劃定各批次的相應省控線。通常來講,在相應批次省控線以上的考生數量基本都大于該批次院校的招生計劃數。而為了讓招生院校有一定的選擇余地,錄取過程中,除少數院校對平行志愿投檔模式考生按1:1投檔外,一般要求向院校投檔人數要多于招生計劃數,投檔人數一般為招生計劃數的105%~120%(實行平行志愿投檔模式的投檔比例一般為105%,非平行志愿的投檔模式一般為120%)。考生的檔案被投進相關院校后,校方會根據事先公布的錄取規則按照事先已經公布的招生計劃擇優錄取。這樣的話,勢必會造成一部分考生因為種種原因而“上線落榜”。
雖然特定的錄取模式會產生一部分“富足”考生落榜,但是,大部分“上線落榜”的考生都是因為志愿填報失誤造成的。有的考生以為自己的高考分數上了某個批次的省控線就可以隨便填報該批次的院校而不對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院校往年在其所在省(區市)的錄取情況進行深入分析,隨便找幾所自己喜歡的院校填上去,結果導致志愿填報過高,而未能被所填報高校錄取。而有的考生雖然在填報某些院校的志愿前,也認真分析過相關院校往年在其所在地的錄取情況,在較有把握的情況下填報了某所院校,但卻忽視了該校的錄取規則。檔案雖然被投進所填高校,卻因為考生的單科成績、身體條件等不符合院校相關專業的錄取要求,或者填報相關專業時沒有認真分析這些專業以往的錄取情況,自己的分數達不到所報考的專業錄取分數線又不服從專業調劑等原因而被退檔。
政策的外因導致某些考生“上線落榜”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們把自己的高考志愿填報得合理、科學,“上線落榜”的厄運就不會降臨在考生頭上。
策略
應對“上線落榜”有高招
除了北京、上海的考生是高考前填報志愿外,更多的考生都是考后知分或者考后估分填報志愿。無論考生所在地采取的是哪種志愿填報方式,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自己進行合理定位。目前的高考錄取體制,主要還是參考考生的高考分數來的。對于知分填報高考志愿的考生而言,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分數處于所在省(區市)哪個批次線上,在這個批次內有哪些院校是你比較心儀的,哪些專業是你意向當中的。而對于考后估分填報志愿的考生而言,則要認真、仔細地評估自己的高考分數。考生必須要弄清楚自己的預估分數到底可以上哪個批次的省控線,同時結合當地教育部門對相應批次省控線的預估分,適當預估出自己高于預估相應批次省控線的分差,然后查閱相關院校往年在其所在地的錄取資料,大致圈定自己可以上的學校范圍。
其次,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擬報考大學各錄取方面的信息。一定要看大學歷年在考生所在地的錄取數據以及通過該校的招生章程了解該校在錄取新生時的一些規則,比如專業分配原則、有無單科成績限制、有無身體特殊要求等等。考生只有將這些信息都了然于胸后,才能知道自己擬報考的專業和大學是否適合自己,自己報考這些專業和大學是否有一定把握。
這里不得不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在參考院校以往錄取資料時,最好參考院校往年在你所在地的錄取平均分。看看這些院校的錄取平均分大致高出相應批次省控線的分數是多少,你自己的高考分數或者預估高考分數高出相應批次省控線多少,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考生的高考分數或者預估高考分數高出相應批次省控線的差值大于院校錄取平均分高出相應批次省控線的差值的話,那么考生在選報這些院校應該是比較有把握的。同樣,考生在選報相應院校的專業時,也采用類似的方法,參考院校往年相關專業的錄取資料時,將相關專業的錄取平均分與相應批次省控線進行比較,再參考自己的高考分數或預估分數與相應批次省控線的差值,合理報考。在報考某所院校時參考院校錄取平均分與相應批次省控線差值,報考相關專業時,參考專業錄取平均分與相應批次省控線的差值,考生選報的院校和專業的把握性將更大,被錄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再次,考生在對自己、專業和大學信息進行全面了解后,在填報志愿時一定要注意把握院校志愿間的梯度。對實行平行志愿投檔方式的考生而言,在了解了以往你所在位次考生的錄取信息后,還要注意志愿間拉開梯度。雖然,平行志愿中的幾個院校都是第一志愿,但投檔時也是按照順序來依次檢索考生志愿的。如果幾個志愿間沒有梯度,就可能造成檔案都投不出去而直接落到征集志愿或者下個批次的后果。一般來說,平行志愿講究根據“沖、穩、保”的原則來拉開志愿間的梯度,考生可根據自己的求學地域傾向,有效填報各個志愿。A志愿可以沖擊往年錄取位次略高于你所在位次的高校,B志愿可以選擇往年錄取位次與你位次匹配的院校,而C志愿及后續志愿一定要選擇往年錄取位次低于你所在位次的院校。按照這個原則來填報志愿,則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志愿無梯度而導致落選。
對實行非平行志愿投檔方式的考生而言,第一志愿尤為重要,志愿之間同樣要拉開相應的梯度。院校通常對錄取二志愿的考生都有一些附加條件,而如果考生不能達到這些院校的要求的話,就可能不被二志愿院校錄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考生填報的二志愿院校在第一志愿就已經錄取滿額的話,也不會再錄二志愿的考生了。上述兩種原因容易導致二志愿考生錄取率較低。因此,考生要特別重視第一志愿的填報。考生在選定學校后,要仔細查閱學校往年在其所在地的錄取線,并且將院校錄取平均分與當年相應批次省控線進行比較。一般來說,如果考生的預估高考分差(高考分數-相應批次省控線)或者實際高考分差連續幾年都高于院校的錄取平均分差(院校錄取平均分-相應批次省控線),那么把這所學校放在第一志愿還是比較有把握的。選擇第二志愿時,一定要選擇曾經錄取過二志愿的考生,并且往年錄取分數比選定的第一志愿院校錄取分數低的院校。只有這樣,填報的志愿才比較穩妥。
最后,考生在對待志愿表上“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時尤其要慎重。服從專業調劑就是一把雙刃劍,服從了可能給自己的錄取增加一道保險鎖,在所填報的專業的錄取分數都高于自己的高考分數情況下,如果考生服從專業調劑,就可能被調至院校還沒有錄取滿額的專業,考生被退檔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但這樣的結果就是考生被錄取的專業可能是你并不喜歡的專業。但若考生不填報“服從專業調劑”的話,如果分數達不到所報考的院校相關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就會被退檔。因此,考生在填報志愿,面對“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時,一定要三思。如果自己的確對學校非常滿意,服從調劑也無妨,進校后還可以想辦法轉專業;如果確實對某些專業比較心儀,非這些專業不讀的話,考生可以適當降低院校的層次,選擇自己滿意的專業。
(責任編輯:李明慧)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