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網吧保高考背后的父愛情結
現在網消息5月30日,有網民發帖稱,因高考將近,山西臨縣政府規定該縣所有網吧在5月10日至6月9日間根據區域不同分別歇業,否則將給予處罰。網友稱每家網吧將因此損失過萬。媒體調查發現,因高考關閉網吧的還有江西臨川等地。(5月31日人民網)
正如網友追問的那樣——“你們的動機是好的,可是動機再好,就可以說明行為也是正確的嗎?”在“根據《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管理條例》和市、區領導指示精神”的宏大名義下,任何質疑也僅僅是一種質疑,因為背后有無法言說的現實困境。
關閉網吧保障孩子高考,無疑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意支撐,但這并不能證明此種行為的合法性。首先,“為高考關閉網吧”有著明顯的父愛主義痕跡。40多年前,匈牙利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內揭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父愛主義是怎樣通過軟預算約束,培植了廠商的投資饑渴和囤積傾向,制造了短缺經濟現象。在我國,“管你,是為你好”就是政府父愛主義邏輯的體現。從傳統的父母官到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的大包大攬,我們內心里一直習慣于接受政府的安排。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親自參與經濟活動少了,但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干預監管的屢見不鮮。這種家長般的善意意志在政府的監管活動中隨處可見,正如“為高考關閉所有網吧”。
其次,它折射了高考成績仍是官員政績的社會現象。在當下,高考并不僅僅是考生的事情,而是社會的事情,甚至還是官員政績的重要符號。有的地方不是有過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官員道歉的事情嗎?筆者認為,如果高考成績不與官員政績掛鉤,恐怕也不可能發生“為高考關閉所有網吧”的現象,只有當高考成績成為教育行政人員的政績籌碼時,才出現了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
最后,“為高考關閉所有網吧”隱喻權力者的下意識沖動——“為民做主”慣性。我們知道,在政府父愛主義——善良意志的背后,社會和公眾注定要為其付出一定的代價,正如政府父愛主義在計劃經濟時期帶來短缺經濟那樣,這次也會帶來公眾私權利空間的萎縮,并且這樣的社會代價與管理成本是那樣的不成比例,這是最讓人擔心的地方。可以說,“為高考關閉所有網吧”在侵蝕公眾權利的同時,也無法獲得公眾的尊重。社會學者韋伯指出:一切經驗表明,沒有任何一種統治自愿地滿足于僅僅以物質的動機或者僅僅以情緒的動機,或者僅僅以價值合乎理性的動機,作為其繼續存在的機會。勿寧說,任何統治都企圖喚起并維持對它的合法性的信仰。對于一種政策來說,同樣如此,不被公眾認同和信任的政策,不但無法取得合法性,而且加重社會運行成本。因此,“為高考關閉所有網吧”背后的“為民做主”慣性應得到正視。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