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校為何棄錄中國高考狀元
從6月22日開始,各地高考成績都在陸續發布,伴隨著成績公布,各地教育部門發出通知,要求規范高考成績發布,一些地方特別強調不準炒作高考狀元。然而,高考狀元還是不可避免地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和對象。甚至一些學校也把高考狀元當成了宣傳自己的噱頭。
不過,1996年哈佛大學拒招國內165個“高考狀元”;而有中國“高考狀元”申請美國哈佛大學時,哈佛大學根本就不會被“高考狀元”吸引,而要學生提供高中各個學期階段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測試,組織教授專家組考核考查學生邏輯、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雖然哈佛大學沒有幾名“高考狀元”,但卻精英人才輩出、名揚天下。截至目前,哈佛大學共出過7位美國總統,33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一大批各界世界級精英人才;而中國名校極力把高考狀元“一網打盡”,結果還是離諾貝爾獎遙不可及,不是中國高校招生制度之“病”嗎?
又是一年高考,“高考狀元”又成了熱點,一些高校用巨額獎學金和免除學費等哄搶“高考狀元”,直接給各地熱炒“高考狀元”煽風點火;地方政府把“高考狀元”作為顯赫政績張揚;各個高校把“高考狀元”作為“尊嚴”、“地位”的象征;各個中學把“高考狀元”作為招生、暴利的“誘餌”。先有名校對“高考狀元”情有獨鐘,后有一攬子熱炒“高考狀元”粉墨登場;炒來炒去結果炒得“一片焦糊”,真正的創新型、智慧型、潛能型、發展型人才沒招到幾個,難怪中國專家普遍承認 “中國沒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
美國高校不看好“高考狀元”卻世界級精英人才頻出,中國高校網盡“高考狀元”卻成大才者不多,確實值得反思。中國目前應試教育制度很難得到改革,又仍然保留歷年招考科目、招生制度的積弊積習,這都成為中國名校唯狀元是招的原因。假若中國高校不是唯分數論英雄,而是通過對考生高中階段的綜合考核進行招生錄取,把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發明創造、責任擔當、品德塑造等納入必考科目和招生考核,不培養書呆子型的高考狀元,讓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人才順利進入名校接受高等教育;各地、各校還會對高考狀元炒得烽煙四起嗎?
去年香港大學拒招內地數十名高考狀元,就是發覺前些年招的高考狀元許多都是“高分低能”。一名16歲中學生因在四川地震災區當志愿者,結果被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9所美國大學同時錄取。總之,美國主要考查學生邏輯、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更關注學生的創造力和服務社區的精神,這是打造世界名校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中國的高校應該認真借鑒。
(責任編輯:張麗瑩)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