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90后”為填志愿離家出走
6月25日下午5時,廣東高考放榜。6月28日~7月6日為高考考生填報志愿時間。據記者了解,近期在廣州,考生和家長因填報高考志愿發生爭執的例子數不勝數。
案例1 為填志愿引發家庭沖突
上個周末,廣州市內某重點高中高三班主任王老師一直在接待家長們的登門咨詢和來電請教,所有內容都和高考報志愿有關。“90后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不像之前的畢業生,即使不喜歡家長選擇的學校和專業,也會大體上服從安排。但今年畢業生中,學生們漸漸有了方向感,我們班50多個學生中,因為意見不同引發的兩代矛盾,至少有十多例,今天還有兩位學生住在我家里‘避難’。”
一位和家長發生矛盾最激烈的學生小薛,在上周五傍晚離家出走,帶了1000塊錢就跟同學一起去桂林“旅游”了。小薛的父母告訴記者,“她想報考廣西的學校,但我和他爸爸都希望她留在廣州。周五小薛和父親發生爭吵后就離家出走,周日給我們發短信說已經在桂林的老師家,到填報志愿結束前,她都不會回來,志愿的事情要我們‘看著辦’”。總之她除了桂林的那所學校,其它都不去讀。
案例2 瞞著家長改讀文科
據了解,近兩年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讓很多家長在選擇專業時特別謹慎,多是從四年后的就業角度來衡量,結果與孩子的志愿發生沖突。小許是廣州市某校的學生,其家長一直希望他成為建筑工程師。高二文理科分班時,小許被家長“強迫”讀理科。誰知不到一個星期,小許悄悄與班主任老師商量改讀文科。直到高考結束,小許的家長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文科生。為此,小許的爸爸一邊痛罵兒子,一邊開始研究有哪些理工科專業兼招文科生。上周六,一心報讀中文專業的小許與家長激烈對抗后離家,至今仍在高三的班主任家里暫住。
專家意見 家長當參謀別當“司令”
百萬大學生就業難,父母們希望孩子念一個畢業就能擇業的專業等原因造成今年的高考志愿家庭沖突頻發。對此,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專家委員會主任林崇德分析,考生填報志愿往往被當成整個家庭的事情,有些家長比考生還緊張、忙碌。他們四處打探有關消息,查看近年資料,分析往年錄取情況,希望能指導子女填好高考志愿?墒,有些家長忘了高考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剝奪了考生的選擇權利。他們填報的志愿體現的是家長的個人意志,忽略了考生的興趣愛好、性格取向和學習狀況。這樣考生進入大學后,因學非所愿、缺乏學習動力而出現厭學狀態,甚至退學。“在填報志愿的問題上,我建議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當好參謀,不要包辦代替,當“司令”,林崇德說。
(責任編輯:蘇婧)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