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0年歷史試題點評 歷史“曹墓之爭”考能力
「育路教育網考試閱讀推薦」
參加2010年上海秋季歷史科目高考的考生是全面使用新版歷史教材后的第一屆學生。今年的試卷從三個方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
■ 體現新教材“從分散到整體”的理論框架
例如非選擇題第35題,要求考生敘述人類歷史從分散到整體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歷史影響,就是考查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對這一理論框架的把握程度,以避免歷史知識的碎片化。
■ 對熱點問題的全新處理
今年世博會讓上海成了全球矚目焦點,教材第七分冊中有一個單元關于上海近代歷史的內容,于是就有了非選擇題第31題關于上海近代以來的城市變遷,要求考生把上海歷史的變遷放在中國歷史發展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大框架下思考。
■ 體現史學方法在具體問題下的運用
教材編寫中適當地加入了“二重證據法”等史學方法的介紹,非選擇題第33題“曹墓之爭”就是考查學生如何在新情景下運用所學的史學方法分析問題,并對現在學術界存在的造假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今年的命題從形式上也作了一些推進,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如選擇題第23題重建歷史場景,非選擇題第31題展板的設置,第36題為漫畫配上解說詞,第37題一份“和約”等等,力求改變以往歷史試題死板、嚴肅的面孔,以達到圖文并茂和豐富多樣。
今年命題的一大亮點就是增加了“示例”,有的是知識概念的梳理,如選擇題第12題中的“年號”;有的是歷史概念的理解,如第14題“激烈變革和動蕩的時代”,第29題對歷史事件的分層,既可以引導學生答題,又能起到增加區分度的作用。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