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醫大心理專家傳授高考心態調整妙招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高考了,我希望自己能緊張起來,可怎么都緊張不起來,這該怎么辦?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干擾,學習總靜不下心怎么辦?媽媽總喜歡把我和其他同學比較,最近煩得很……高考臨近,本報陸續接到考生和家長關于心態調整的咨詢電話。
日前,安醫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專家張洪波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考生臨戰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高考,別老打“題海戰”讓自己疲憊不堪。
考前會診
適度的緊張利于高考備戰
張洪波說,自己近段時間在門診接待了不少考生和家長,有考生說自己經常擬訂一些學習計劃,后來基本都落空,總是執行不下去;也有考生稱,模擬考試時,擔心出錯就檢查,考題做不完等等,類似問題非常多。對此,張洪波解釋說,高考前考生出現焦慮等癥狀是非常正常的,而且考生有適度的緊張也利于考生備戰,但過度的緊張就可能是焦慮了,焦慮癥狀主要表現為:擔驚受怕,內心惶恐不安,上課不安心、坐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難以靜坐學習,入睡困難等。
從醫學上來說,焦慮的積極作用可以表現為喚起大腦皮質的覺醒狀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即:適度的緊張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大腦皮質覺醒狀態被過度而持久喚起時,則會出現惶恐不安等焦慮心理癥狀,思維會受到抑制,造成學習效率下降,這可能就是消極作用。此時,考生積極的應對行為就是加班加點戰“題海”,消極的應對行為表現為逃避行為(厭學、逃學)和運動性不安等。
備考建議
不要打持久的“題海戰”
張洪波認為,高考結果是實力+身心狀態+運氣,基本成績靠實力,身心狀態是發揮實力的保證,運氣可遇不可求,但穩定的身心狀態可以給自己帶來運氣,所以考生在高考前要努力調整好自己的應試心理狀態。有輕微的焦慮狀態是完全可以調節的,首先考生在心理上要正視高考,用一顆平常心對待高考,要適當降低高考期望值,平時復習中不要太看重高考結果,也不要老想著高考萬一考不好怎么辦等消極問題。
張洪波還教考生一套實用的深呼吸放松法,一天三次,用于考生在早起時,中、晚休息前,臨時調整。第一步:運動半小時;第二步:喝杯牛奶;第三步:洗熱水澡(如果有條件的話);第四步:躺在床上背外語單詞;要對睡眠保持積極的態度。
在迎考方面,可給自己確定一個可望可即的目標,要認真對待每次考試,但要多注重過程,不過多關注結果,要多熟悉高考過程和答題方法,要適應高考速度和難度,不要老打持久的“題海戰”導致疲憊不堪。
迎考技巧
要把時間調整到“高考時間”
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也會消除緊張情緒。張洪波認為,不少考生在臨近高考時,因沒有制訂科學的復習時間表,“東抓一門西抓一門”,復習沒有計劃性,這樣的考生在具體復習中發現很多知識點都沒掌握,心里開始發虛,自然就容易產生緊張情緒。張洪波建議,考生應該規律作息時間,制訂一個可行的作息時間表,然后嚴格按照時間表來安排學習和生活。
同時,在平時學習中要采用主動方式休息,持續自習1~1.5小時,采用積極方式休息15~20分鐘左右,堅持每天晚上戶外運動半小時,每周末要有一個小時的戶外運動,最好能邊唱(或喊)邊運動。建議考生在后期復習中,要按照高考各科目考試時間段來安排復習,比如語文在上午考試,那平時就要把語文的復習時間安排在上午進行,這樣有利于把興奮點調到“高考時間”。
支招家長
做一個合格的“后勤部長”
“有的家長在考前比孩子還緊張,也有的家長眼看孩子就要高考了,急得團團轉卻又不知道能干什么……”張洪波說,自己在平時的接診中經常遇到“不知所措”的家長,不少家長在考前也出現“焦慮癥”,如果家長在考前和孩子配合不好,很可能影響孩子的高考發揮。對此,張洪波建議,家長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越是臨近高考,越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千萬不要說“我看你高考考不上怎么辦?”之類的話,聊天盡量說些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不要過多涉及高考,聊到這個話題也不要刻意地回避,平時要鼓勵孩子把學習上遇到的問題說出來,這樣可以讓高考壓力在無形中得到釋放,緊張的情緒就會有所緩解。
張洪波說,家長在高考前最好的角色是“配角”,當好“后勤部長”,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體育和娛樂活動,比如到公園或戶外散步,這樣可以放松緊張的神經、緩解壓力。日常生活中不要對孩子過分地關心,按照平時的生活習慣,給孩子做一些平時喜歡吃的清淡食物,照顧好孩子的一日三餐,做一個合格的“后勤部長”就行了。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安醫大心理專家傳授高考心態調整妙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