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天: 專家教你提高關鍵分(2)
上海語文高考()體例是閱讀與寫作平分秋色,作文得分取決于評卷者的價值判斷,而閱讀則掌握在考生手中,解題規范達到要點就得分。因此,最后階段在閱讀部分做點歸類整理,看看高考語文閱讀的基本題型有哪些、怎么解答?這將是“性價比”較高的復習策略。
梳理語文閱讀基本題型術語
廖飛 上海市建平中學
語文考前還需注意些什么?大家可以查閱近三年上海語文高考“現代文(一)”板塊,就不難發現語文閱讀的基本題型術語每年出現的概率大同小異,而且它們在其他版塊中出現的頻率也很高,至少占整卷70%的權重。
因此,建議大家在考前沖刺階段,不妨把近三年高考卷閱讀的基本題型歸類,根據參考答案反推解題方法,把這些基本題型的解題規范掌握好,就能保證70%以上的得分率。
下面簡要介紹上海語文高考閱讀題的一些基本題型術語相對應的答題規范。
1.“意思”:指語境義,解題要結合上下文,概括還原語段的本意。如果是比喻,則要還原本體對象。
如2008第2題:“近年來有不少公認的敗筆”一句中“敗筆”的意思是。(文本是介紹“城市地標”,因此,“敗筆”所比喻的本體是城市地標。正確答案:與歷史文脈形成尖銳反差建筑景觀或新地標)。
2.“用意”:即意圖、目的。這種題型不能與解答“作用”混同(解答“作用”則要求結合表意效果與對象來回答)。
如2008年秋考第1題:第②段中列舉了我國多處景觀,用意是___.
3.“含義”:要求根據字面義捕捉蘊含在其中的深層義,并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如2008年秋考第9題:簡析“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生命的里里外外”這句話的含義。
4.“概括”:這類題型只要提出結論、擺出關鍵詞即可,無需說理由。
如2007年秋考第3題:請概括包豪斯的相關情況(4分)
(1)主要學習內容:藝術理論與_____(答案:手工藝)
(2)設計對象:建筑物與______(答案:生活用品)
(3)作品主要特點:_____、____(答案三選二:實用、簡潔、有創造性)
5.“概述”、“簡述”:要結合文本說明分析理由。抓準段意中心句,完整全面把握信息點(讓文本說話),簡要說明。特別要利用文本提示語、關聯詞、標點符號、反復的首句中心句、承上啟下句子,要點一個不漏。
如2008年秋考第4題:簡述城市新地標與原有地標的關系。2008年秋考第5題:概述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文化底色。
6.“評析”:評析對象可以是“內容”,也可以是“形式”。解答時要有“析”有“評”,“評”的觀點與“析”的材料相互統一。
①寫作內容的評析:可以從人物形象意義、思想意義、感情共鳴等角度有評有析。如2008年第12題:文章將曾祖母喻為“燈籠紅”,又將她喻為“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聯系全文對此加以評析。(先分析,再評價:“燈籠紅”意象突出生命果實的芬芳甘美,借以表達曾祖母的美好心靈。“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比喻曾祖母辛勞一生不求回報的溫厚博大。這樣的寫法,抓準了人物特征,贊美了曾祖母樸實美麗品格與對我的養育之恩。)
②寫作特色的評析:根據選文的文體形式,可以從體裁樣式(問答、訪談對話)、布局結構、選材匠心、技法運用、語言特色(風格、句式、修辭)等角度有評有析。
2006年高考()第12題;首尾兩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寫作特點是什么?請加以評析。
2007春考第26題:本文論辯很有特色,請從一個角度簡要評析。(答案:文本選自劉劭《人物志》,結構上層層推進,嚴謹有條理;寫法上對比鮮明,例證典型,正反說理,透徹有力;語言方面多用對稱的整句句式,富有氣勢和節奏感。)
7.“評價”:這類題型在解答時不僅要注意結合材料做分析,更要注意思辨性(向左看向右看):有肯定也有否定,做到全面客觀。
如2006年第26題:你對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顧,此何異攻摽劫奪之為者乎?”這句話的思想意義有何評價?(解答要有辯證認識:呼吁官員不要置民生于不顧,這在當時和現在都有積極意義;但“得志”的“志”從歷史的角度講,有一定的局限性。)
8.“賞析”:一般是對語言特色、意象、詩眼做鑒賞分析。要求結合例句,從形式上解釋其特色、得意精妙之處,做到有“賞”的“點”,有“析”之“例”。
如2008年高考第11題:概括本文語言風格,聯系文章主要內容進行賞析。(答案:本文語言本色、平實。文章主要敘寫了“我”的童年回憶,塑造了曾祖母這位慈愛、溫厚的鄉村老年婦女的形象,語言與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
9.“表達作用”(表達效果):解答時要包含兩層要點:既指出其中所涉及表現手法的相應效果,也要概括其表達的含義。
如2009春考第24題:概述第②段畫線句(“豈獨學者之咎哉!豈獨學者之咎哉!”)的表達作用。(答案:畫線句采用反復修辭與感嘆句式,意在強調:錯誤不僅僅是學者的文風不正,更在于不務根本,“養學與蓄德”做得不夠。)
10、“比較異同”的題型的解題思路:分別解讀各個含義,揭示相互異同點,得出結論。
如2008高考第26題: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尋”,分析其作用。(答案:開首提及“秋尋”是交代緣由,結尾處提及則是點明實際的主要題材。全篇以“秋尋”為線索貫穿全文,首尾呼應,結構更嚴謹。)
②比較前后說法“是否矛盾”的題型解題方法:先分別解說各自含義或作用;再揭示相互關系——結構上相呼應,表意目的更全面或一致;最后是結論句。
例如:《閑情偶寄。文藝》作者先說“學技必先學文”,后又說“凡學文者,非為學文”,兩者并不矛盾,請說說理由。
11、讀圖能力的考察。這種語用題型特別重要。要求結合圖表信息,從中分析抽提出某種觀點、判斷。另外要理解“作圖表”的表達效果——簡明、直觀、醒目。
如2004年秋考第4題:從上表中可見1992年到2002年報紙廣告收入不斷增長。根據文意,其原因是(1)______(2)______.(2分)(參考答案:(1)報紙成為廣告的主要媒體(2)廣告投放量上升,等等。(答案合理即給分)
高考三門主課中唯有數學是波動性較大、能拉開差距的學科。要充分利用這段自由復習時間,優等生可以穩定發揮,中等生更上一層樓,基礎較差的考生有明顯提高。
(責任編輯:李書信)
分享“高考十天: 專家教你提高關鍵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