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等地刪減經典引爭議
因為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山東省教育廳發出通知,嚴禁該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作品。而此前湖北省也有部分學校專門對《三字經》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將“昔孟母,擇鄰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句子刪掉后,重新編排發給學生學習。
對于這樣的做法,有人表示支持,他們認為國學經典中大多數內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學或與時代發展相悖的東西,如封建思想嚴重,輕視女性、輕視勞動等,確實不適合孩子學習;也有人表示質疑,認為經典就應該通篇誦讀,學習不能因噎廢食,若人為地把作為一個整體的經典割裂開,學生將無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么是糟粕,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鑒別的能力。更有人指出這樣做會使更多的經典被斷章取義,造成對全社會的誤導,而孩子們應該擁有了解原著的權利。
對于以上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請將你的觀點寫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得套作和抄襲。
我們如何遇見“顏如玉”
◆ 閆京育
繼山東省嚴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不加選擇地”向學生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國學讀物之后,湖北省也爆出對國學經典進行“整容”的消息——“昔孟母,擇鄰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句子被刪除。
我們且來看看,如今擺在書桌上留給下一代的國學經典,它們究竟承受了何種被誤解的苦楚。有專家認為,“昔孟母,擇鄰處”暗藏了“環境決定一切的意思”;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則與時代精神不符。
如此,我不禁想為被我們誤解的國學經典鳴冤。
教育部門怕這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玷污”了中小學生的心靈,可我首先“讀出”的卻是我們對自己教育的不自信,對自己孩子的不自信。《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啟蒙教材千年來為人們廣為傳誦,已證明它們的內在價值和社會認可度。這是經過歷史殘酷的洗淘后,仍然能被我們閱讀到的經典。千百年來,這些經典不知道激勵和鼓舞了多少人,卻并沒聽說讓多少人誤入歧途。上述擔憂只能證明我們不相信教育的質量和張力,也低估了孩子們的智商和判斷力,更忽視了孩子們的認知能力。
任何一個時代及社會都不存在于真空里。今天我們的經典讀物修正了“糟粕性的內容”,
明天我們的孩子就可能在生活里遇見比“黃金屋”及“顏如玉”更為殘酷的現實。所以,何不讓我們的孩子直面這樣的句子,一本完整的經典加上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有足夠的能力去辨別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華”。這種既突出精華又不回避缺陷的教育方式,相信更能體現我們教育的靈活性、包容性和思辨性,更能達到我們教育提倡的自主學習之目標。
這個世界上沒有某個個體是十全十美的,國學經典亦是如此。正是這些“精華”和“糟粕”的有機構成,才靈動地體現出這些經典別致而古樸的魅力。它們環環相扣,血肉相融,都表述著同樣的人文關懷,流淌著同樣的哲思。幾年前,在臺灣有家長投訴學校讓學生背誦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是歧視女性,但校方回應
“現代有現代的價值觀,孩子長大后自然就理解了”。 所以,也請給這些經典一些尊重,尊重它們存在的缺陷,這同樣也是尊重和維護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孩子,至少得有一個選擇閱讀完整經典的權利吧。
何況有時候,那些句子未必就是所謂的“糟粕”。“昔孟母,擇鄰處”,孟母為自己的兒子營造良好生活、學習環境的做法無可厚非,現在的父母這樣做的也大有人在,如果非要說其暗藏了“環境決定一切的意思”未免過于牽強。此外,“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的話無非是激勵廣大學子博覽群書,每個人從書本中得到的東西估計并不相同,而那當中,寶貴的精神閱歷和人文受益才是最重要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顏如玉”。我們心目中都有屬于自己的“顏如玉”。你見,或者不見;你念,或者不念;你愛,或者不愛,“顏如玉”都在那里,亭亭玉立,若即若離。
要怎樣遇見我們的“顏如玉”,你懂的。
點評:這是一篇見解深刻而又不失個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較好地聯系了社會現實和當今青少年的實際情況,很有現實感。語言干脆利落,表達的立場很鮮明。從文中能看出作者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平時應該也非常善于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夠駕輕就熟地寫就這樣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山東等地刪減經典引爭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