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考題庫:上海能否先“吃螃蟹”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近日透露,國家考試題庫將于2013年基本建成。消息傳來,上海市教育界專家建言,上海自1985年獲得高考單獨命題權起,至今已積累了豐富經驗,應考慮在國內率先建起自己的高考題庫,以增強試題的穩定性,進一步確保高考選拔公平、高效。
改變考題難度“大小年”
每年高考結束,考題的難易總會成為社會關注熱點。例如,今年不少考生覺得英語科目的閱讀部分難度出乎意料。考題常發生 “第一年難,第二年易”的情況,被稱為“大小年”。雖說“要難大家一起難”,但如果考題難易變化較大,往往使得中學教學無所適從。
對此,業內人士提出,建立題庫,可以有效控制考題穩定性,歷年高考的難易變化會減小。建題庫,并不是組織一批教師 “自由出題往里扔,出成啥樣就啥樣”,它必須基于統一的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進入題庫的每道題都需要標注考核的知識點、能力點,還要經過規范嚴格的檢測,測試其難度系數、對考生水平的區分度等,符合條件的才能入庫。相比目前采用的“經驗性”命題方式,題庫命題無疑將進一步確保試題質量。
此外,題庫建立還能降低命題成本。如今高考每門科目都需要五六名大學和中學教師被“隔離”一個月,進行集中命題;之后,教育部門還要派諸多專家進駐“隔離區”,進行審題。如果有了題庫,只需少數專家對題目進行“打磨”與排列組合就可以了。
種種難點成建庫“門檻”
早在幾年前,本市教育部門就有“建題庫”之議,去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完善國家考試科目試題庫,完善統一命題和分省命題方式,保證國家考試的科學性、導向性和規范性”。然而,操作過程中的種種難點卻形成了“門檻”。
首先,確定題庫庫存陷入“兩難”——少了,中學里會不會出現研究高考題庫的 “專業教師”,讓學生就此陷入“題海戰術”,而使得應試教育更為“純粹”?可若是多多益善,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菲,入庫的每一道題都需讓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解題,根據其答題情況客觀評價難易度,如此工作量實在巨大。
也有專家認為,并不是所有科目都適合建題庫。上海市特級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楊明華坦言,數學、物理等理科科目的知識點界定清晰、形成題目后難易梯度也方便界定,建立標準化題庫操作性較強。但語文、歷史等文科科目試題除了考查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對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其價值觀、人生觀等,其中的難易度如何形成“階梯”,有待研究。
還有一種擔憂是,如今上海的高考題無論是語文、歷史等文科類,還是數學、生物等理科類,越來越講求貼近社會生活、反映時事熱點,考查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現實的能力。題庫一旦建成,要采用許多年,會不會影響試題“與時俱進”?
不妨先從理科科目試點
目前,國內單獨命題的省市尚無一個啟動高考題庫的建設。本市教育界專家指出,20多年來,上海根據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始終堅持對考試科目、內容、形式和招生體制等進行探索。若能在高考命題方式上“吃螃蟹”,意義深遠。
教育部此前公布的 “高考改革路線圖”明確,逐步實施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分類考試,以不同標準選拔不同人才,解決高考與素質教育的銜接問題。有了難度分級、庫存較大的題庫,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分類考試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有了題庫這一更加標準化的參照系,教育研究部門可以依據歷年考生的答題情況,更加客觀地分析“考試背后的數據”,促進本市教育改革。從這一點上來說,即使投入較大,也“物有所值”。
高考題庫一旦建成,將匯集非常龐大的題量,每年高考只是拿其中一小部分進行排列組合。中學教育如果不注重“教書”,只注重“教題”,就會得不償失。“吃螃蟹”不妨細嚼慢咽,先從爭議較小的數學、物理等理科科目開始試點,在實踐摸索中積累經驗。
針對題庫穩定性和高考“與時俱進”要求之間的矛盾,專家認為,可采用題庫命題與教師命題相結合的方式。對于初步選定的題目,負責審題的教師再加以“打磨”,可改換部分題目的情境與案例,使考題富有時代感。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