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高校“搶生源”有境界之分
國內(nèi)高校“搶生源”成為近期輿論關注的焦點。究其實質(zhì),諸如此類的“搶生源”還停留在十分低級的層次,實為“圈生源”運動。
大學“搶生源”,總體看來,有三種不同的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大學利用各種手段限制、欺詐學生,諸如將選拔考試時間放在同一時間,給學生校內(nèi)優(yōu)惠加分同時欺騙學生必須把該校填報在第一志愿,在集中錄取階段無責任地承諾“預錄取”,這就是我國大學目前的狀況。在近年來的自主招生中,自主招生高校“有意無意”地將筆試和面試時間放在同一時間,迫使學生作選擇——這已經(jīng)讓大家見識了大學的心胸。
第二種境界是,學生和大學雙向自主選擇,允許學生同時拿到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然后根據(jù)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以及提供的教育服務,由學生自主確認。在這一過程中,選擇主動權在學生手中,大學能用來吸引生源的只有教育質(zhì)量、獎學金。我們所見的美國大學錄取,就是這種方式。國內(nèi)學生近年來選擇美國大學,有不少是同時手握幾張名校錄取通知書,再“挑挑揀揀”。學校既不能限定申請本校的學生不可再申請他校,甚至對拿到自己錄取通知書的學生,也只能在確認期限之前耐心等待學生作出選擇。
第三種境界是,大學利用政策錄取優(yōu)惠,對報考本校的學生,實行降分錄取。這主要發(fā)生在我國的自主招生中。目前我國大學的自主招生,采取與集中錄取嫁接的方式,獲得學校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仍被要求參加高考,并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將該校填報為A志愿或第一志愿,從而獲得達到當?shù)匾槐揪或低于錄取分20-60分亦可被錄取的優(yōu)惠。這種方式中,大學擁有選擇學生的權力,通過錄取優(yōu)惠政策,把“生源”圈進來。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如果放棄,還被學校認為不誠信,據(jù)說還會影響到大學對當?shù)卣w教育的評價。
(責任編輯:張影)
分享“2011高考高校“搶生源”有境界之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