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必須要有具體路線圖
關于放開異地高考的那只靴子,早早扔了出來,而裝著異地高考時間表和路線圖的那只靴子,卻久久不能落地。究其原因,就是一旦推行異地高考,流入人口子女會擠占本地人口子女上大學的機會。歸根結底,還是一種利益博弈。
來自安徽蒙城、在上海工作的徐娟,是“教育公平公民聯合行動”志愿者項目的組織者之一,為了推動“取消中高考戶籍限制,還隨遷子女在常居住地教育公平的權利”,她四處奔波,給市領導寫信,得到的答復是:高招政策按教育部的規定執行。
異地高考,確實是令人異常糾結的話題。早在2008年,就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地高考問題,后來教育部多次就此表態。今年3月份,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鼓勵各地出臺外來人員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的政策,教育部將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7月份,全國教改領導小組辦公室表示:完成義務教育的隨遷學生,可在當地高考,但“尚無時間表”。
換句話說,近年來,異地高考“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樓”,關于放開異地高考的那只靴子,早早扔了出來;而裝著異地高考時間表和路線圖的那只靴子,卻久久不能落地。究其原因,就是推行異地高考,流入人口子女會擠占當地人口子女上大學的機會。歸根結底,還是各地在就此進行利益的博弈。
問題在于,中國流動人口的流入地,大多是經濟發達地區,比如北上廣,這些地區高等教育資源比較集中,每年的高招錄取率要遠遠高于其他地區,這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教育不公。試圖讓這些地區主動放棄優勢,顯然是不現實的。是故,如果如教育部所說,“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進異地高考”,那么將遙遙無期。
目前的權宜之策,就是給異地高考設計一個過渡性的路線圖:如何實現異地高考?如何推動試點?需要哪些政策安排?否則時間表就是紙上談兵。猶記汶川地震后,教育主管部門在權衡利弊之后,在四川省內重災區和其他地區,協調在川招生的高校依據考生數量分別投放招生計劃,以確保重災區考生與其他地區考生入學機會的公平。這已經為異地高考的推行,提供了必要借鑒。
也就是說,要么以包括異地高考考生在內的考生總量為基數,在流入地按比例投放每年的招生計劃;要么在流入地內,對戶籍考生和非戶籍考生分別按比例投放招生計劃。如此,基本可以緩解異地高考考生對戶籍考生的升學沖擊,也可以滿足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需要。
高考報名人數逐年減少,各地高中課改逐步完成、高考自主命題范圍擴大,區域之間錄取率嚴重不公,如此背景下,改革高招制度勢在必行。如同徐娟所說“我們的孩子等不起”,異地高考,必須要有明確的路線圖,而不僅僅是一個縹緲的許諾。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