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今年陜西7.6萬上線考生放棄大學
陜西省招辦公布數據顯示,今年高考結束后有7.6萬上線考生沒有填報志愿。
據中國教育報報道,今年高考生源大省山東有44萬多上線考生放棄了進入大學讀書。
8月底的人民日報介紹,2010年全國有接近100萬應屆畢業生放棄參加高考。
大學回報率越來越低的狀況讓“讀書無用論”抬頭,“棄考”、“棄學”現象加劇。隨之而來的則是部分學校陷入生源困局。
9月15日上午,西安南郊某職業高校2號教學樓四層8個教室,有一半貼著封條。樓層保潔員告訴記者,學校原計劃今年招生1500人,但截至目前的報名不到600人,許多教室和宿舍無奈閑置。
該學院招辦王主任謝絕了記者的采訪,“今年招生這個樣子,沒心情談任何話題”。
隨后,記者來到西安市西郊另一所民辦技工類院校。讓記者意外的是,該學校設在辦公樓一樓大廳的“新生咨詢處”依舊在工作,工作人員說,“多招一個算一個”。據了解,該校今年計劃招新生2000人,但截至9月10日的報到,僅招到701人。
這個秋天,“生源危機”在一些大專院校初露端倪。8月下旬,西安多所大專、高職和技校類院校主管招生的負責人曾有一次“碰頭會”。結果顯示,招生最理想的學校非學歷教育報名人數大多不超過計劃的一半。有一所學校截至8月20日的報名人數僅為3人。
據陜西省招辦公布數據顯示,今年高考結束后有7.6萬上線考生沒有填報志愿。這還不包括沒有被統計公布的,在高考前主動“棄考”的考生。
棄學的孩子們
18歲的鄧葉今年畢業于寶雞市鐵五處子校高三理科班,今年的高考成績為366分。2011年,陜西省高考提檔線為280分。也就是說,只要高考分數上了280分,就有讀大學的機會。但鄧葉放棄了,選擇了外出打工。
8月初的一個下午,母親很平靜地對她說,你父親和你哥這幾年在外面打工很辛苦,但一年下來也攢不了幾個錢,你哥今年已經25歲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在鄧葉家所在的寶雞鄉村,一個農家男娶一個媳婦的費用頓輒就達10余萬元。鄧葉明白母親的意思,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
隨后,鄧葉在西安找到一份在餐飲公司做服務員的工作。
和鄧葉經歷相似的還有藍田女孩賀薇。17歲的賀薇2011年畢業于藍田縣孟村中學,高考成績為331分,但8月中旬,她卻到西安一家保險公司做起了客服接線員。
和賀薇一起主動放棄讀大學的還有男同學余欣。18歲的余欣今年高考成績為360分,目前在西安高新區一小區當保安。
采訪中記者發現,棄讀的孩子們中間,除過大量的“鄧葉”、“賀薇”和“余欣”外,復讀也是許多考生主動“棄讀”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開資料表明,陜西省2011年高考考生為38萬人,其中往屆復讀生約4萬多人。采訪中發現,在今年主動放棄志愿的7.6萬名考生中,有相當一部分走進了復讀生的行列,他們普遍認為讀大專、高職或三本在畢業后都沒有“出路”,復讀的目標很明確,來年爭取考二本,或者二本以上的院校。
如今坐在戶縣第四中學高三復讀班里的胡松是四中2011年畢業的一名考生,他今年的高考成績為418分,放棄填報志愿的理由很簡單,想上西安交通大學。
在咸陽一所高中復讀的夏明海今年的高考成績為403分,但由于這個成績無法達到自己理想中的中國人民大學的錄取線,所以在今年的高考分數出來的第二天,夏明海就重新揀起了高中課本。
上大學回報率降低
鄧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說,今年如果進了大學的話,每個月的生活費1000多。如今出來打工,不僅不用支付數萬元的學費,而且終于可以靠自己養活自己了。更重要的是,對大學三年后的前途心里沒底。
如今在保險公司做接線員的賀薇坦言說,她放棄大學的主要原因是受姐姐賀敏的影響。姐姐賀敏2006年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學的大專。三年讀書下來,不僅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積蓄,外面還欠了近萬元的外債。
賀敏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家白酒專賣店做過銷售員。這期間給她刺激最大的是,她的收入和工資還沒有在一起的中專生和高中畢業生多,“在大眾服務行業里,大專文憑幾乎沒有任何用處。”
2010年底,賀敏找到了她人生的第5份工作,在一家保險公司做接線客服。在這家公司時間久了,賀敏發現同事中其實有許多高中畢業的女孩子。盡管學歷沒有自己高,但每個人都能比較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而自己的工資,僅比他們高60元“學歷補貼”。
8月中旬,姐姐賀敏得到一個信息,自己所在的部門一個接線員辭職了,主管讓盡快找一個人來替補。對學歷沒有很嚴格的要求,僅僅要求口齒伶俐,腦子活就行。
于是賀敏就向主管推薦了自己的妹妹賀薇。
經過簡單的面試和培訓后,賀薇于8月中旬和姐姐成了同事,試用期工資為1600元每月。對于這份工資,賀薇還算滿意,“姐姐讀了三年大學,花了那么多錢和那么多時間,月工資才比我高500元。”
剛穿上保安服,新鮮勁還沒過的余欣之所以“棄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身邊人的影響。余欣有個表哥三年前高中畢業后,分數勉強讀了一所高職。在花完了家里數萬元的積蓄后,畢業后的表哥長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一氣之下出走南下,至今杳無音訊。
在對復讀生的采訪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了這樣一個普遍的現象,許多復讀生都認為,如今雖然社會就業壓力大,但北大等名校畢業學生的就業壓力相對要比普通高校小很多。
沒生源 去年26所學校關門
其實,從學生擠破頭爭著讀大學,到學生主動放棄高考或主動放棄志愿,前后也不過七八個年頭。“以前讀大學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是鯉魚跳出‘農門’,而如今不一定!讀大學很有可能‘脫富致貧’!”西安一所高校 (大專高職類院校)副院長說。
在這位已經從事高校招生工作超過10年的“老招生”記憶里,大學“擴招”前,盡管高校的錄取率很低,但那個時候學生和家長都是擠破了頭想上大學。
該人士舉例說,西安之所以能發展為中國民辦高校的“硅谷”,原因就在于那個時候想讓孩子讀大學的家庭很多。
西安一所大專高職類院校的招生負責人說,在2003年前后,只要你是國家批準的學校,無論公辦民辦,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暑期只要你在一些城市(包括縣城)的繁華路段擺幾張桌子,掛一張學校招生的橫幅,就會有家長和學生主動上前咨詢或報名。
到2006年時,僅西安,學生在校人數上2萬的民辦高校就超過了10所。許多大專高職類高校一到開學前就開始往校外“遷教工”,或者在校外給學生“租宿舍”。原因很簡單,報名求學的學生太多,學校無法容納。
更有甚者,一些學校在每年9月份開學后打廣告稱“學生爆滿、停止招生”。但這樣的“繁榮”從2008年開始一去不復返。
但幾年后許多學生和家長突然發現,讀這樣的大學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許多農村家庭不僅沒有因此改變命運,反而出現“經濟返貧”現象。“讀大學就是為了畢業后有一份好工作,如今大多數人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樣的大學有什么意義?”許多大學畢業生紛紛感慨。
2008年,河北“廊坊大學城”的頹敗被教育界公認為“生源危機”的征兆。這一年9月,由于政策、生源多方面的原因,往年車水馬龍、學子云集的“廊坊大學城”突然幾乎一夜之間從32所大學“縮水”到只剩下10所。學生人數也從高峰期的近40萬銳減到3萬多。
這樣的“危機”在西安高校市場有明顯反應是在2009年。西安白鹿原上一所高職大專類院校的招辦負責人介紹說,2009年秋季該校入學新生人數創辦學以來歷史最高,達4500多人。但到了2010年,人數一下子降到了3000人。今年學生人數的希望值是維持去年的水平,但至今到校不足2000人。
9月上旬,記者采訪西安的多所大專高職類院校后發現,多數民辦院校今年只完成了招生任務的70%到80%。一些大專高職類公辦院校則擔憂地稱,雖然錄取率還可以,但報到率仍需觀望。
在西安高校系統從事招生工作超過10年的任先生認為,由于“生源危機”,今年西安的民辦院校加技工類學校至少會有50家面臨關門。而2010年,該數字為26家。
省教育廳一位人士向記者證實說,2010年底,由于招不到學生,曾有26家民辦教育院校和非學歷教育機構曾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遞交“核準撤銷辦學”申請,“今年已經停止招生了!”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