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生物知識點梳理116
161、種群密度:是指單位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
162、年齡組成: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形成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
163、性別比例:是指種群中有繁殖能力的雌雄個體數目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當三中類型)。
164、出生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
165、死亡率:是指種群中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
166、生物群落的結構:是指群落中各種生物在空間上的配置情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
167、生產者:指生態系統中的自養型生物(----包括綠色植物、非綠色植物和自養型微生物)。
168、消費者:指只能利用現存的有機物的動物。
169、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的尸體、排泄物和殘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在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來制造有機物。
*170、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事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叫做食物鏈。
*171、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的復雜營養關系,叫做食物網。
*172、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和散失的過程(----能量流動的起點、總能量和流動渠道)。
*173、物質循環: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不斷的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
這里的生態系統指的是生物圈,其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174、碳的循環: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以有機物形式在生物群落的各成分之間傳遞,最終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無機環境的過程。
碳循環始終與能量流動結合在一起。
*175、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能夠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它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夠較長時間的保持動態平衡),這種平衡狀態叫做生態平衡。
176、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或者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對人類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177、人為因素:主要是指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等。
環境保護
178、就地保護: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
就地保護的對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等。就地保護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護區。
*179、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保護代表不同自然地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國家劃出一定的區域加以保護,這些區域叫做自然保護區。
180、遷地保護: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因為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
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補充,為行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機會。
181、生物富集作用:指環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聚的過程。
生物富集作用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
182、水體富營養化:指由于水體中氮、磷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導致藻類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質惡化和水生動物死亡的現象。
183、水華:富營養化的池塘和湖泊,由于某些藻類植物的過度生長,使水面形成綠色藻層;藍藻釋放的毒素殺死魚蝦和貝類等,并使水體產生惡臭,這種現象叫做水華。
184、赤潮:富營養化的海水,由于某些微小生物的急劇繁殖,導致海水變色,水質惡化,并使魚蝦和貝類大量死亡的現象叫做赤潮。
*185、生物凈化: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的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
生物凈化過程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重要作用。
*186、綠色食品: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后,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生物知識點梳理116”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