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自主招生:孝道是教育責任 不是招生標準
近年來在自主招生上創新不斷的北大,最近又發明了一個“優等生”的甄別辦法,將孝道列入實名推薦生遴選要求。新一年的北大推薦生標準首次明確規定,不孝敬父母的學生不得推薦。
孝與不孝該怎么認定呢,自然家長最有發言權,可是有哪個家長會在北大招生老師面前投訴自己的孩子不孝。明查暗訪或許也能了解一部分真相,但是對一個十八九歲的孩子說孝道,這個命題未免太大了些。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尚未經歷人生磨礪,個性未定型、人生未定格,思想也未成熟,有幾個懂得孝道的真正含義?明白社會“舉孝廉”的良苦用心?他們有多少機會能做割肉救母、臥冰求鯉的事?在他們眼里,所謂的孝也許就是聽父母的話,不惹父母生氣,幫父母干點家務活,那么,難道這表面上的順從就是北大的孝道標準。
誰沒有年輕過,誰沒在年輕時做過錯事,惹父母生氣也不一定就是壞孩子,以中國家長“虎媽”式的教育方法,潛在的沖突幾乎是必然,青春期的孩子有幾個不叛逆的,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成長中的煩惱。年輕人犯錯,上帝都會原諒,那么北大又憑什么把人拒之門外。
考驗孝道是個長期的過程,古話說,久病床頭無孝子,意思是現在孝未必將來孝,反過來說,現在不孝未必將來不孝。你不能說聽父母的話,尊重父母就是守孝,反之就是不孝。對一個成年人,尚且需要聽其言觀其行,在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下看清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怎么能將一個只是生理成年的孩子一棍子打死?
北大以一種成形的標準來套用遠未成熟的學生,首先適用對象就搞錯了。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觀判斷一個孩子的思想境界,這是強人所難,或者說這恰恰違反了自然規律。養子使作善,雖有親情維系,但“孝”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教化,而這恰恰是教育的責任,而不是教育的門檻。
以是不是孝順作為標準不是大學招生要干的事,北大是一所教育機構,招生終究是為了培養人才,不是在選國家干部,用人單位可以出于企業文化的需要,對錄用一個人提出自己的道德標準,但教育機構不能這么做。“育”的本意就是對學生灌輸社會主流價值觀,使之能順利進入主流社會,成長為社會有用的人。你本身就是在承擔教化的重任,既然這樣,培養出“孝廉”才是你的責任。
不孝首先是教育的責任,如今,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北大卻把責任往外面推,這是北大該干的事嗎?
標準越來越多,跑題越來越遠。孝子才能上北大,說明北大并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教育機構,沒把自己當大學,而是當成了別人人生成功與否的判定者,這恐怕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各地高考實用信息 2012空軍招飛 2012藝考
2012高考每月大事備忘錄
(責任編輯:張影)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