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教師對新課改理念認同度較高
來自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中國教育網合作開展的關于“教師對新課改的評價”網絡調查顯示,教師對新課改理念認同度較高,但教師對新課改的總體評價較低,這與新課改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及配套機制密切相關,其中高考體制對新課改實施的制約較大。
該網絡調查涉及到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認同度與十年課改效果的總體性評價。在10月14日-15日在京召開的“新教育新課程”高峰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發布的這一調查結果引起與會人員的高度關注。
調查數據顯示,74%的教師認同“合作、自主、探究”新課改的理念,有63%的中小學教師認為新課改在自己所在的學校得到積極的開展。調查還反映出,教師的學生觀發生了很大轉變。數據顯示教師自認為與學生關系“非常好”的占30%,“比較好”的占58%。在對“繁、難、偏、舊”的課程內容的改變上,21.7%的教師認為“有改變”,40.3%的教師認為“差不多”,還有25%的教師認為“比過去更難”了。而在教師對新課改的實際成效的評價中,調查顯示教師對課改的總體評價只有約1/4的教師表示滿意,與對新課改理念與開展狀況的高度認同形成鮮明的對比。
此次論壇上,主辦方展示了眾多自下而上的民間課改案例,其中包括著名教育改革家崔其升所探索出的杜郎口模式——學生主體課堂;新絳中學的學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熊川武所發起的“自然分才教學”實驗的實踐;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發起并廣為推廣的基礎教育“跨越式教學”的實踐;吉美堅贊所做的藏族民族教育改革的探索,以及由民進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朱永新教授在全國發起的著名的新教育實驗。基于以上案例,論壇與會人員對“教育改革與校長、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改革能復制嗎”以及“面向未來的課堂變革”等話題展開了激烈的探討。
“新教育新課程”高峰論壇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