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歷史專項測試題121
981、19世紀中期,歐洲工業文明與亞洲農業文明碰撞的表現有 ①鴉片戰爭 ②新思想的萌發 ③印度民族大起義 ④日本明治維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982、按時間先后順序下列發生于清朝的事件:①設立臺灣府②以法律形式確定中俄東段邊界③設駐藏大臣④土爾扈特回歸祖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答案:A
983、闡述變法圖存、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嚴復 D.鄭觀應
答案:B
984、導致我國封建社會初期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A.****統治的暴政 B.徭役賦稅的繁重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民族矛盾的尖銳
答案:A
985、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主要是因為
A、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B、民族資本主義產生C、中國的資源被掠奪 D、獨立自主的地位進一步喪失
答案:D
986、關于明清封建****集權的表述,正確的是①曾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發展經濟②鉗制社會思想,影響社會發展③遏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④阻礙、壓制了社會變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987、明朝時期中國歷史的基本特點有:①中央集權的君主****進一步加強②鄭和船隊的遠航,加強了我國同非亞國家的交往③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④反對君主****和封建禮教的思想開始出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答案:C
988、清朝人記載“開機之家,謂之帳房;機工領織,謂之代料(領取材料,回家生產);織成送緞,主人校其良楛(質量優劣)謂之讎貨(驗貨)。“這段話反映的是:
A、包買主制度 B、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C、工場手工業 D、市場上的實物交易
答案:A
989、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
A.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 B.資產階級與滿洲貴族的矛盾C.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D.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立憲派的矛盾
答案:C
990、太平滅國運動中,最能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是
A、進行反封建反侵略斗爭 B、提出了建立大同社會的主張 C、斗爭目標是****清政府 D、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答案:D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2012年高考歷史專項測試題121”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