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中國首所免費大學"是實驗還是噱頭
“中國首所免費大學”,這個頭銜,讓北京華夏管理學院及其院長姜嵐昕近日成為公眾熱議焦點——北京華夏管理學院始創于1994年,2009年初被姜嵐昕收購產權。今年9月,學院招收了首批56名免費學生;11月,該校又舉辦了“百家企業聯盟發起免費大學行動”啟動儀式。
為何要辦“免費大學”?對什么人免費?用怎樣的模式長久支撐?昨天上午,來滬的姜嵐昕接受了采訪。
在回答所有疑問之前,我們或許需要先厘清三個概念——
首先,這個自稱“經北京市教委批準、教育部備案、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日制民辦高校”,文憑不受國家承認。這一點,姜嵐昕并不諱言。
其次,免費學校目前只是試水,北京華夏管理學院同時還招收了收費生,但姜嵐昕稱,從明年起每年招收的500至1000名學生將全部免費。
再次,學院所強調的“百家企業聯盟”進校“預訂”員工的教學模式,據姜嵐昕介紹,也要等到明年56名新生升入二年級之后才真正開始。
也就是說,一切,還有待時間驗證。
為何幫助貧困孩子
“就相當于幫助過去的自己”
“幫助窮孩子,就相當于幫助過去的自己。”姜嵐昕的口才很好,只要記者提問,無論是褒是貶,他都滔滔不絕。
此前他專門有個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夢想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深山,和城里孩子一樣同處一片教育的藍天”。演講中,他眼含淚花,甚至哽咽中斷,頗有感染力,也憑此打動了許多企業家和學生。
據其自述,1977年,姜嵐昕出生于河南信陽一戶農村家庭。從小到大,學費常是父母向親友借錢而來或向學校賒賬。他曾赤腳走崎嶇的山路去學校,因為買不起鞋;他曾連吃幾個月咸菜直至一聞就想吐,因為買不起菜。高考之后,他被鄭州大學經濟法專業錄取,東拼西湊才借夠了學費:老師為他擔保向村民借;遠嫁江蘇的姐姐向婆家親戚和工友借;打工的哥哥以義務勞動為代價向工頭借……
終于,穿著內藏學費的舊球鞋,扛著母親用化肥袋為他自制的行囊,姜嵐昕一路火車到了大學。
這樣的故事,姜嵐昕常講。他從不羞于承認自己出身寒門,恰相反,某種程度上他以此為榮。他反復強調:“讀書改變命運。”
據姜嵐昕介紹,大學畢業后,他選擇去一家鞋業公司做銷售,僅僅一年半的辛勞,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多萬元的提成,“業績堪比40名業務員的總和”。2001年,他辭職創業,從5名員工、80平方米、月租金3000元的咨詢培訓公司起步,10年后發展至全國36家分公司的規模。
姜嵐昕說,2009年他收購學院后就開始為部分學生減學費,并成立助學服務中心,而目前學院共有在校生1300人,學費年收入約1300萬元,“收入反正不多,干脆免費,招成績較好卻上不起大學的窮孩子”。
今年9月,通過學院的筆試、面試,首批56名免費生從數百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56名學生的高考分數都過了專科線,其中部分達到三本院校線。
怎樣獲得入學資格
“測試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和人生志向”
學院的入學考試主要考什么?記者問。
“測試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和人生志向。”姜嵐昕答。
那什么樣的人生志向算是學院認可的好答案?記者追問。
“光宗耀祖,就是個好答案。”姜嵐昕如此解讀他所希望招收的“獨特的學生群體”,“是特優、特長、特困的學生,希望通過求學之路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并造福社會。”
來自湖南攸縣的一年級新生楊麗,3年前父親遭遇車禍,頭部受重創,手術后半年才脫離生命危險,為此家里耗盡積蓄還負債累累。今年高考后,她收到了某三本院校的錄取通知書,但4年學雜費總計達十幾萬元,家里根本負擔不起。難道要從此輟學打工?就在她為難之時,縣教育局一位好心的老師推薦了華夏管理學院,楊麗參加筆試、面試后順利成為56名免費生之一。
同樣來自湖南的新生曾艷蕾,2歲時父親去世,從小學到初中的學費都由父親工作場地支付,而職高的入學費用則由至今還未娶妻的伯父所接濟。如果沒有華夏管理學院,她的求學之路很可能將終結于職高。
根據院方計劃,2012年起每年招收的500至1000名學生,將同56名首批免費生一樣,全部免除每學年7800元學費以及2200元住宿費,學生只需負擔生活費和教材費等少量費用。而錄取新生時,將堅持“三優先”的原則,即優先錄取農民工子女、優先錄取少數民族子女、優先錄取老少邊窮地區子女。
對這些孩子,學院的目標是“以培養企業管理后備人才為主導……將所有資源匹配性傾斜,使之成為用人單位選拔此類人才的首選院校”。目前,原先開設的近30個專業已減至8個管理類和與之相近的專業,“而且會越開越少”;原先的師資力量也已調整,留下的部分專職教師需參加管理類專業的培訓,另有企業家、高校管理學院教師、專業管理培訓師加入隊伍。
畢業后都能“包分配”
“2012年開始與企業定向辦班”
楊麗說,56名免費學生幾乎都是農村孩子,只要將來能找到工作,沒有文憑也無所謂。
這個“能找到工作”的說法,源自華夏管理學院所強調的“百家企業聯盟”進校“預訂”員工的教學模式,按姜嵐昕所言,就是“先招企業、再招學生”。他跟記者承諾說,2012年學校將開始與企業聯合定向辦班優選學生,“部分學生大二時就可以與企業簽約,大三時所有學生基本簽約,大四畢業時磨合到位。”
“除了個別不愿進這百家企業的學生之外,都能找到工作。”姜嵐昕還承諾,即使有學生被企業所拒,最終也可進他旗下公司。
這種免費并“包分配”的模式,能否可持續地辦下去?
“學院將用4種模式來支撐免費大學的運轉。”模式一,崗位定制模式,即收取用人單位委托培育費,由企業愛心先行贊助或按畢業后年薪的5%、10%、15%、20%向學校交付委托教育經費;模式二,智力投資模式,與需要辦人才基地的企業合作,為企業投入智力資源,以換取辦學經費;模式三,助學基金模式,由愛心企業和個人,在慈善機構或學院以企業或個人名義成立助學基金;模式四,創業孵化模式,即提供創業場地、啟動資金和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在校學生、畢業生和兄弟院校在校生、畢業生創業,學院享有創業企業5%—20%的股權,創業成功校友也可自捐利潤的適當比例成立助學基金。
然而,啟動儀式上數位企業家所闡述的支持免費學校原因,都是“奉獻”、“愛心”等,尚無人將該學院視為人才培育基地。這是否意味著,4種模式尚為設想?
“第一種模式,明年56名新生升入大二后就可以開始;模式二和模式四還在籌備;而模式三,在啟動儀式上已經得到約700萬元捐贈。另外我們將組建學校理事會,合作企業將變為學校的主導者,更好地保障學院的持續運營。”姜嵐昕坦言,一切剛剛開始……
記者手記
期待名副其實并長期堅持
可以免費接受高等教育,還會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北京華夏管理學院的做法,確實切中了當下某些困難家庭的關切點。
只是,有一處細節耐人尋味:在向記者提供的材料里,這所學院自稱“全日制民辦高校”,而據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上海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項家祥介紹,該項說法在業界通常指的是 “具有教育部批準授權頒發國家學歷文憑的全日制民辦高校”。
“如果文憑不受國家承認,那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全天開學的民辦培訓機構。”項家祥說。
上世紀80年代,民辦教育從高考輔導班逐漸擴展至學歷教育,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1.9萬所。“這與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發達民辦教育的路徑完全不同,國外通常是教會、基金會和個人捐資辦學為主,非營利性居多。”在項家祥看來,國內現有民辦學校基本屬于投資辦學而非捐資辦學。因此,打著公益旗號卻“營利性辦學”的民辦教育機構并不鮮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姜嵐昕的實驗,是否噱頭或炒作,還有待時間檢驗;是否具有普遍的推廣價值,也見仁見智。
但我們愿意在審視中給予掌聲——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幫助貧困學子的免費民辦學校,的確具創造性,也的確是一項很難的事業,希望這所“免費大學”能在主管部門的有效監管下名副其實并長期堅持。
(責任編輯:張影)
分享“高校招生:"中國首所免費大學"是實驗還是噱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