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力抓實驗
化學:力抓實驗 生物:梳理主干
蘭州市教科所專家分析答題中問題并提出備考建議
化學問題 “雙基”知識不扎實
【問題】
總體看來,“雙基”知識不扎實,掌握得不牢固,運用得不靈活,是考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不用化學思維方式答題,化學用語、解題過程表達不清、規范性差,這一問題雖是老師從高一就著重強調、糾正的,但學生在答題時還是隨意性太大;化學用語書寫不規范、解題過程含混不清的問題有的還很嚴重。如有機結構簡式的書寫,原子多寫少寫,反應條件不寫等;此外主干知識系統化不夠,對一些主干知識的遺忘和缺失嚴重,這也是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備考建議】
1.找準二輪著力點
目前大多數學校已進入二輪復習,切不可忽視學生的基礎學習,要正確處理好基礎與能力的關系。首先要如何抓好基礎:(1)回歸課本,梳理知識間的內在規律;(2)查漏補缺,針對學生復習中存在的困惑或不清楚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3)開展必要性的基礎知識訓練,在鞏固基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理綜考試是拼盤式考試,由于題量相對小,單一知識點的習題幾乎沒有,而是較多知識點的綜合。因此,在抓好基礎的同時,要尋找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重點抓好學科內綜合,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
2.規范表述、減少失誤
考試發現,學生答題錯誤千奇百怪,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非常嚴重。有的同學審題不清,急于作答;有的書寫潦草,不講規范;有的丟三落四,不求完整,都會造成無謂的失分。比如元素符號書寫不規范而導致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錯誤,有機物分子結構的書寫中出現多氫或少氫現象等。也有的同學語言表達能力很薄弱,詞不達意或答非所問,不能做到用學科的專業術語回答問題。在考試中出現不規范現象要嚴格扣分,絕不手軟;在習題的講評中,應予以嚴厲的批評,讓犯錯的同學長點記性,以免重犯。所以在平時的練習與考試中,要求學生養成認真審題、正確表達的習慣,使用規范的化學用語,做到用詞準確、符合邏輯、書寫工整。
3.提升實驗能力
化學實驗在整個化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要對教材中的每一個實驗作系統、深層次的研究,尤其是每個實驗的原理、實驗的操作、問題的思考與探究以及新方案的創新設計等,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體會每一個實驗的內涵與特點,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從本卷的實驗題答卷結果的分析仍不難發現,實驗能力不足這個老大難問題,仍然明顯存在,實驗能力已成為許多考生提高高考成績的關鍵。從試題得分率看,基本實驗操作,分析與表達失分較多,只有那些動手做過實驗,而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的學生,才能正確回答,得到較高分數。因此加強實驗與所復習的內容的合理穿插,在基本理論、概念、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機化學等內容的復習中可以與實驗聯系進行復習,即可以創設情景,教學中要提醒學生在平時的實驗課中要注意實驗操作規范性、實驗設計嚴密性和科學性的培養。同時也要學會正確、簡練地表述實驗現象、結果、過程以及結論。
生物問題 缺少做綜合試卷的訓練
【問題】
1.基礎知識不夠扎實。能力的運用是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的,一些學生試卷中的基礎知識都沒答對,如選擇題第1題,非選擇題第31題的第(1)小題等,說明部分學生的“雙基”還是不夠扎實。
2.缺少做綜合試卷的訓練,學生在一診之前其實沒有進行過幾次綜合試卷的訓練,因此對三門學科的做題時間沒有處理好,導致后面的生物綜合題沒有時間作答。
3.畏難情緒嚴重,遇到難題就直接放棄。
【備考建議】
1.主干知識為核心
經過系統的第一輪復習后,哪些知識是學生已經完全掌握的?哪些知識是學生含糊不清的?哪些知識是學生徹底忽略的?教師一定要清楚,然后把落腳點放在學生身上,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所教的內容到位。對于基礎知識、概念和理論,教師可通過提問、做題、考試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尤其是主干知識的疏漏,要以重點知識為核心帶動一般知識的復習。
2.以教材為根本
“萬變不離其宗”,高考試題的依據是《考試大綱》,落腳點是教材,所以在以后的復習中要充分回歸教材,吃透教材,讓學生在掌握“雙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能力。在能力訓練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兩種錯誤的觀念,一是用偏題、難題訓練能力,二是用題海戰術訓練能力。其實基礎題也能訓練能力,關鍵就在于教師的選題和設計。在后續的復習中,教師可以就某一單元的相關知識點挑選一些針對性且相互聯系的試題讓學生做,再通過這些試題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網絡,訓練綜合能力。各種能力的訓練中,要著重訓練學生對圖表和圖像的分析能力。教師要有目的的在一些主干知識,比如生物的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等圖表出現頻率較高的單元專門進行訓練。
3.以專題為重點
一般來說,二輪復習想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較大地提高成績,就只能進行專題復習,因此專題的設定和進行就很重要。不管專題怎么設計,教材仍然是基礎,能力依然是目的,主干知識依然是重點,比如設計光合作用專題,血糖調節專題等等。如有時間,建議教師最好做一個實驗專題,因為實驗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基本上年年都考,分值較大。在專題訓練的選題上,教師切勿貪圖“大、多、泛”,要做到挑選的試題“少而精”,要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做好選用一些真題作為專題的訓練題。
政治問題 審題及組織主觀題能力差
【問題】
1.基礎知識理解不深、不透。
今年的試題沒有直接考查基礎知識的題,試題的設計都是設置了一定的情境,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但由于考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不到位,不能有效排除干擾選項,而造成失分。如第25題考查國務院的職能,B選項“國務院是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地方各級組織”具有很強的干擾性,由于考生對國務院的性質理解得不到位,該題的失分率達到30%。
2.審題能力差。
閱讀時看不出試題中的關鍵詞、中心語,不明確試題的設問要求。如第34題,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表明活動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但有40%的考生錯選了選項3“人民政協履行了政治協商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3.組織主觀題的能力差。
在答主觀題時,材料和觀點兩張皮。第38題的第(1)問,“從中國共產黨性質角度,分析黨中央高度重視水利建設的原因”。有20%多的考生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羅列出來后,不能結合材料分析原因。再如第(2)問,“運用經濟常識,為全社會更好地節約水資源提出合理化建議”。有近40%的考生只提建議,不運用知識。
【備考建議】
1.注重知識整合,提高綜合能力。
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必須對基本概念、原理進行準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提高運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以此為基點,增強對知識相互關系的理解,構建學科內知識體系,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要培養關注熱點,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文綜試題的題干運用一定時事材料編制,這就要求學生平時關注時事,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生活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對時事政治的敏感性。
3.加強對學生進行綜合題題型識別和解題方法、解題技巧的輔導。
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題方法尤為重要,在試題的評講過程中,教師的側重點應落在解題的基本思路和解題的方法培養上。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化學:力抓實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