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政治復習:政治篇19

2012-01-25 11:54:44 來源:高考網

  第十三講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復習要點】

  1.哲學是什么

  (1)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2)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3)哲學與時代精神;

  (4)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3)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2)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7.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知識歸納】

  一、重難點:

  (一)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概括和總結。2.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整個世界包括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而客觀世界又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3.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它們都是研究整個世界的;人們把世界觀形成一套體系,用某種理論形式表現出來,就成為哲學,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二者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都來源于生活和實踐,并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和接受檢驗;都是為生活和實踐服務的,并且反作用于生活和實踐。

  4.哲學和方法論的關系:哲學的研究對象包含了“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因此哲學需要說明人們應該怎樣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哲學也是方法論。總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5.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們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可見,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般來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1)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誰決定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一 標準。凡是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2)第二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之間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哲學的基本派別之間的關系。哲學的基本派別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分兩大派別的標準只有根據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這個標準,即哲學基本內容的第一個方面。凡是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3.哲學兩大派別與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關系。

  (1)在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肯定了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論者。

  (2)也有一些哲學家,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這種觀點是不可知論。

  (3)在可知論內部,唯物主義可知論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唯物主義可知論是從唯物主義的基本前提出發,得出物質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義可知論則是從唯心主義的基本前提出發,得出世界的精神本原是可知的。

  4.為什么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三)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的區別和聯系。

基本形態

區       別

聯   系

  觀點

  進步性

  局限性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土、木等具體的物質形態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把復雜問題簡答化了。

  三種基本形態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在總結自然科學的成就上,豐富發展了唯物主義

  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客觀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

  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本質規律,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結合起來,把自然觀和歷史觀在辯證法的基礎上有機結合起來。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


兩大陣營

  基本觀點

  分歧

  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

  是否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物質依賴于意識,先有意識后有物質。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1)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基礎上克服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脫離的矛盾,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地高度地統一起來。第一次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它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法。

  (2)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認識人和社會,把社會生活的本質歸結為社會實踐,從而認識到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把唯物辯證的觀點貫穿到社會歷史領域,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

  2.馬克思主義哲學還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1)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它堅持了科學的實踐觀點,它的全部理論來自于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首先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不僅僅在于說明和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解放全人類,改造世界任務的承擔者是無產階級。因此,馬克思主義革命性的第二個表現就在于它的階級性,它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符合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利益和要求的,是無產階級批判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銳利武器和行動指南。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四大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四大理論成果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是馬列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都繼承了馬列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和精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科學發展觀是對前三者的進一步繼承和發展。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政治復習:政治篇19”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本日韩中文字幕 | 忘忧草日韩综合一区三级久久久 | 永久免费的污网站在线观看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 |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观看 | 日本日本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