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試題被批太偏太雷人 考生該不該十項全能
上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藝術類高校相繼啟動招生測試。從北電導演系初試要考生回答“什么是PM2.5”、“魯智深相當于現在的什么職務”,到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讓考生評論歌德的“異端說”,缺少了“明星考生”的本年度藝考,各種專業測試的考題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千奇百怪的考題令不少人大呼“考題太偏太雷人”的同時,也引發人們的思考:藝術類考生到底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是局限于對專業知識的精通、專業技能的嫻熟,還是要盡可能的全能全才?
一辯:藝考測試 該不該“十項全能”?
正方:
不能外表漂亮張嘴“露餡兒”
孫東東(北京大學教授):我認為應該提高對藝考生的要求,甚至就應該著重考查語文、歷史知識的積淀修養。我遇到過一些外表非常漂亮的孩子,但談吐、內涵一張嘴就露餡兒,讓人大跌眼鏡。
我覺得,藝術院校的目的不應該只是培養“過眼云煙”似的明星,而應該是代表真善美的大師。真是什么?是科學,大家可能沒想到金庸其實對物理知識有很深的研究,這就讓他的小說“聲光電一體化”十分好看;善是道德操守,給人們以勇氣和力量;美就是人文藝術修養,要靠閱讀量和不斷增長閱歷來獲得。藝術類院校在選拔人才時,就應該注重綜合人文知識的考量。
反方:
偏題怪題背離藝考宗旨
徐靜(山東籍藝考考生):我認為藝術類考試如果偏題怪題太多,對于我們這些藝考生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因為喜歡某一個藝術項目,從小就將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到后來為了備考,不得不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去學習,但是所謂“隔行如隔山”,我們對于人文知識的儲備本來就不如其他普通學生。
更重要的是,藝術院校招藝術生,不就是希望能招到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相關藝術門類培養潛質的學生嗎?這時候如果又追求考生的綜合素質,不就背離了藝考的宗旨了嗎?早知道這樣,我們還不如早早地去準備參加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或者干脆參加高考呢。
二辯:藝考錄取 按文化課成績還是專業優先?
正方:
應擴大文化課成績的比重
汪嵩(化名,北京電影學院教師):今年我們學院在23個招生專業方向中,有9個專業方向是按照高考文化成績排序擇優錄取的,其中就包括表演學院今年新增的表演教育專業方向,我認為這是好事。
當前,國家大力提倡文化大發展,這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將要進入這一行業的藝術類學生,不再僅僅是精通本專業門類就可以,更需要觸類旁通,多掌握一些知識。試想一個演員,哪怕他演戲演得再棒,甚至成為“開山立派”的宗師,可是如果他不會寫文章,沒有基本的學術邏輯,他就無法把自己的學識、技藝傳承下去,再牛的技藝也會很快流失,到那時就追悔莫及了。
反方:
術業有專攻 不宜“一刀切”
王勁松(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院長、著名演員):我覺得文化課成績和專業課成績好比是一個人的左右手,不同人有不同的擅長使用習慣,不能搞強求“一刀切”。
以北電表演專業為例,分為表演創作和表演教育兩個專業方向。表演創作主要側重于實踐,對學生的人物形象把握、環境背景反應有較高的要求;而表演教育則側重于教育層面,更注重理論研究,要求學生不僅會演,而且還得會說,會寫,能用專業的術語進行授課、學術交流,能夠寫出有深度的理論文章。雖然我們在口試時也會涉及一些人文考題,如歷史、地理等,但總體對學生的文化成績要求應該是有區分度的。
當然同理“隔行如隔山”,我想導演、攝影、戲文這些專業,在招生的時候也肯定會根據本專業的特點來確定是按照文化成績擇優錄取還是按照藝考成績擇優錄取。
三辯:藝人培養 專業雕琢還是通識教育?
正方:
沒通識 專業再好也只能是工匠
孫東東:通識教育其實培養的是一個人思維方式的養成,藝術的發展得靠創新精神,精氣神的融會貫通,這是一個人的內涵,是一個人成為藝術家的必備素質,沒有這些,專業課學得再好,也只會是工匠,很難成大家。我認為,藝術生在大學期間,還是應該多涉獵一些自己專業外的知識。這是對自己成長的有益補充,受益終生。比如導演張藝謀當年在北電讀的是攝影專業,但是他后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還有一些導演專業學生,畢業后卻成為了優秀演員。這都與他們在校期間注重多門類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反方:
沒有金剛鉆 哪兒攬瓷器活兒
張先生(北京某電影制作公司負責人):我認為,藝術生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還是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學好,專業技能練好,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試想,如果你在讀書期間,連本專業的基本功都沒學好,照片拍的沒水平,劇本寫不出彩兒來,其他地方的技藝再牛也只是“配菜”。沒有好的金剛鉆,又上哪兒去攬瓷器活兒呢?
專家觀點
藝術類招生應走向自主招生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我認為未來藝術類招生應該進行改革,采用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來選拔錄取優秀人才。
雖然當前藝術類招生選拔已經具備了一些自主選拔的元素,如高校自行設立測試環節和測試科目,自行劃定藝術類的錄取分數線等,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考試形式過于死板,采用統一的美術統考等;老師沒有充分的自主權,一個專業一套標準答案等,這與藝術注重創意和靈感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必須要予以改革,應當建立起對考生的多元評價體系,不能因為數學、英語好就是文化素質高,也不能過度強調考生的專業技能。改革的目的應該是發揮考生的個性化特點,幫助他們進入多元化發展。當然這個改革一定要小心,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防止產生招生公平性問題。
眾說紛紜
200分進北影,能拍出好電影?
九九艷陽九月九:200多分的藝考生也能混進北影,就這文化素質,拍出來的電影不是垃圾,也是垃圾。
明立蓮君-幸福小屋:專業成績和文化成績都好,對藝考生不太公平。藝考生跟普通學生相比,大量學文化的時間用在專業上了,如果他們一天花12個小時在文化課上,成績不見得會比普通學生差,他們至少有專業素質,而不會成為“書呆子”。
藝蓮婷:大家也許很瞧不起藝考生,因為他們的文化素質并不是很高,有時,我也是那么認為的,可我又是那么的向往藝術,我想,只要有文化涵養,無論在什么方面,都一定會取得成功。沒有文化的藝考生,藝術之路不會長遠;只有真正有文化的人,才會理解藝術的真諦。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